• 首页
  • 学习之窗
  • 科技天地
  • 晚晴园地
  • 科技老干部工作
  • 国际视野
  • 文化生活
  • 视听室
  1. 首页
  2. 科技天地

太空“做饭”要多久?要值夜班吗? 航天员详解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核心舱内太空三人组同桌吃饭,共同"做家务" 航天员在空间站做家务:翟志刚做早餐王亚平叶光富合作"垃圾分类" 做家务是航天员在空间站的重要工作网友:"女同事一来,整洁不少" 8K技术实拍中国空间站从头顶飞过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马帅莎)太空"做饭"要多久?要值夜班吗?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汤洪波17日在北京解答了这些问题。

2021-12-30

这一年,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这一年,探寻宇宙信息的大科学工程亦是硕果累累,"中国天眼"发现201颗脉冲星、"拉索"观测到最高能量光子,惊艳了国际天文学界;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特产,翻开我国月球科学研究的崭新篇章……

2021-12-30

科学家称:“年轻血液”可用于老年人肌肉再生治疗

北京时间12月15日消息,随着人们逐渐衰老,人体肌肉组织越来越小,且变得虚弱,受到创伤后也更难愈合。目前,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研究员指出,老鼠肌肉包含一种重要的年轻调节因子,该项发现可能促进老年人群的肌肉再生治疗。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12月6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上

2021-12-30

锂电池的葬礼

且钴矿长期受困于产能不稳定,时常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如当地政局的干扰。这就导致钴价格不涨则已,一涨那就是直接奔着要供应链命去,故得了个"钴奶奶"的外号。 正是由于钴的价格,才导致目前很多车企选择使用811三元电池(镍钴锰比例8:1:1),甚至是无钴电池(如特斯拉),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直接转型磷酸铁锂电池。

2021-12-30

5G消息联合实验室将揭牌 多项团标有望2022年公布

12月2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5G消息工作组独家获悉,5G消息联合实验室即将揭牌。5G消息联合实验室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华为等7家单位成立。此外,5G消息工作组透露,围绕5G消息的多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初步完成,预计于2022年正式公布。

2021-12-30

令人惊奇!2021年突破极限的科学纪录

人类首次证实黑洞与中子星碰撞 人类每年都在创造历史,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创造新纪录,今年也不例外!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网站在12月20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2021年令人惊奇的6大科学纪录,包括发现迄今最古老的黑洞以及迄今最古老的动物DNA等,这些新发现突破了科学研究的极限和人类的想象力。 1迄今最古老的黑洞"现身" 130多亿年前,当宇宙仅6.

2021-12-30

十部门倡导节水: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控制性生态要素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申佳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引领公民践行节约用水责任,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利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近日编制了《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提出,要了解水情状况,树立节水观念。

2021-12-30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刚才,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王大中院士和其他获奖代表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2021-12-06

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巅峰

科研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绩单背后,是多少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执着攻关的坚韧和热忱--为了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前沿科技乘势而上,关键技术不断攻克。 走近一个个获奖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脉动清晰可感。 1、"板凳甘坐十年冷",是他们对科学的执念 国家科技奖励持续激励基础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突破和发现的重量级奖项,由于它的高标准,一等奖曾经数次空缺。

2021-12-06

想对年轻人说 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总指挥、众多型号总师,使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而今,他更对年轻人充满期待:"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

2021-12-06

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

的应用,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 ——王大中 面容清癯、精神矍铄,这是86岁的王大中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

2021-12-06

造孔之术赋能微观世界——探秘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11月3日,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大学供图 "我们研发的介孔碳材料,1克的表面积可以达到3000平方米,2克就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说。

2021-12-06
上一页 45678 9 10111213下一页 共589条  第 /50页 跳转
友情链接: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中华养老网健康报上海关心下一代网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夕阳红上海科技上海科技党建网上海老科协中科院中国电子中船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525号技贸大厦3楼
邮编:200235
电话:400-0086-695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50号
沪ICP备
14017396号-2
银发网手机
快捷方式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