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大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笃曰:“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韩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请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释文]
韩信几次与萧何谈论国家大事,萧何对韩信的见解很赞赏。汉王军队开赴南郡的行军途中,有几十名大小将领离队而去。韩信估计萧何已几次向汉王刘邦推荐自己不成,也不告而去。萧何听到韩信离去,来不及向汉王禀告,就去追。有人向汉王反映丞相萧何逃亡了,汉王大怒,好像失去左右手。过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为何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亡,我追逃亡者。”汉王问:“你追谁?”萧何说:“韩信。”汉王又骂道:“这么多将领离去,你不追,却追韩信,是骗我吧?”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而韩信这样的人才,国内无第二人,汉王您要长期只做汉中王,可不用韩信;如您一定要争天下,非用韩信不可,这就看您的决策啊。”汉王说:“我想向东进军,怎能长久闷在汉中呢!”萧何说:“您决心东征,能用韩信,韩信则留;不能用,韩信终究是会离去的。”汉王说:看你的面子,我用他为将。”萧何说:“任他为将,韩信必不肯留下。”汉王说:“任他为大将”。萧何说:“这就好。”
于是汉王要召见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您一贯怠慢失礼于人,现今拜大将,好像喊小孩子,这就是韩信之所以离去的原故。您如果诚心拜他大将,应该选一个良辰吉日,素食戒酒,设坛场,举行仪式才行。”汉王答允了。许多将领很高兴,各以为自己就要被任命为大将了。及至拜大将时,才知道是韩信,全军大为惊奇。
[点评]
萧何与韩信、张良,并称为“初汉三杰”,萧何是丞相,韩信是大将军,张良是军师,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助手。其中韩信是萧何力荐的,从这个方面来看,萧何的功最大。
萧何力荐韩信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国士无双”的军事将才,(当时韩信是治粟都尉,即管理粮草的军需官,由于工作上的接触,使萧何得以观察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在于萧何竭尽全力,把韩信请回汉营,不让韩信投入别的诸侯阵营。如果韩信一旦投奔其他诸侯并被重用,反过来就成为汉王刘邦军的劲敌,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汉王刘邦打天下没有军事能力,而且还可能被消灭。所以,当萧何一听到韩信出走,来不及向汉王刘邦禀告,也没有指派其他将士去追,而是亲自策马去追。因为只有亲自策马去追,才能说服韩信回心转意,一同返汉营。这说明萧何是一位有头脑有应变能力的称职丞相,丝毫没有一点官僚主义作风,轻重缓急利害关系分得清。
萧何追韩信,从出发到返回,有一天一夜多的时间,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后人据此编了一出戏,叫做“萧何月下追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