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学和人工智能正处于快速融合阶段,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高地。12月24日,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从创新策源、支撑平台、应用场景、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18条举措。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置跃升至第11位,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从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到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顺利点火;从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回收,到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传感器血管内取出试验获得成功……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自研水冷磁体创造世界纪录……回望2024年,我国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中国足迹。
英国《自然》网站在12月17日的报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包括欧洲散裂中子源“上岗”、确定新型超级对撞机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揭示宇宙奥秘;发射新型卫星,高频率监测地球“一举一动”,助力灾害救援。此外,中国脑机接口技术也将更上一层楼,应用范围从医疗康复到虚拟现实,充分彰显“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宗旨。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电子堆叠技术。该技术能显著增加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从而推动人工智能(AI)硬件发展更加高效。通过这种新方法,团队成功制造出了多层芯片,其中高质量半导体材料层交替生长,直接叠加在一起。
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金振娅)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章文 通讯员沈基飞、宋冬)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学术影响力以及组织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贡献。
本报讯(记者许琦敏)日前,谷歌公司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利用105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垂柳”(willow)实现了码距最高为7的表面码量子纠错。昨天,合肥国家实验室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发表105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相关成果,其处理器的各项性能指标与“垂柳”处理器相当。
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物理世界》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于12月12日揭晓。中国两项科研成果入选:自带“开关”的半导体石墨烯,以及从月球背面返回的第一批样本。
北京时间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其中,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荣登榜单。
科技日报讯 (记者洪敬谱)12月7日,记者从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信量子集团”)获悉,在日前举行的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期间,该公司正式发布全国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这标志着其具备了全球领先的量子计算机制造和交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