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 以"悦享科技、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上海科技节于2023年5月20日拉开帷幕。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全市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代表一起,共同见证2023年上海科技节开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与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郭家晔、姜语宸共同启动2023年上海科技节。
2023中关村论坛在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随时随地与5G特拍机器人、AI书法机器人亲密互动;体验VR划船、机械臂拆装鲁班锁、数字孪生魔盒……5月18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最令人充满期待的智能科技展也闪亮登场,共有492家企业和机构参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国内乃至世界最前沿领域的技术产品完成首秀,全面展示了智能科技的高精尖。
刘陈立看来,这是属于未来的"天工开物"。 微生物变身"超级工厂" "微生物酵母本来不干植物干的事,现在把它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了,让它拥有了植物的生产能力,然后就可以用发酵的方式来生产了。"刘陈立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可以把二氧化碳变成葡萄糖分子,那么化学品材料、燃料也许都能走得通了。" "耕地资源不足
更高电池能量密度 吴凯称,凝聚态电池是宁德时代在材料和材料体系创新的最新成果,凝聚态电池聚合了包括超高比能正极、新型负极、隔离膜、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使之既具有优秀的充放电性能,又具备高安全性能。 系列创新技术让这款凝聚态电池在高比能、高安全性两方面,突破了长期以来限制电池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将激活以高安全和轻量化为核心诉求的全新电动场景。
水平的差距主要是AI技术相对落后,在新的AI模型和算法,尤其是针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算法研发方面的创新不足。国内有大量工作关注采用AI来解决某些特定问题,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规划和相应的基础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让AI for Science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科学研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杨金龙:近年来,AI for Science的呼声越来越大。
5月20日,2023年上海科技节启动。科学红毯秀上星光熠熠,34位院士专家、国外研究人员、青年学者、科普达人以及青少年代表,在鲜花和掌声中步入黄浦江畔的世界会客厅,走上2023年上海科技节的"科学红毯"。在上海天际线的映衬下,诠释一座城市对科技人才的厚爱之情。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上海科技节的红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说。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上午举行,隆重表彰为国家、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5月6日,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11标段隧道,攻克各项技术难题最终贯通并通过验收。该工程应用工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实现了大直径盾构掘进由"人工为主、智能为辅"到"智能为主、人工为辅"产业升级,标志着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合肥5月25日电(记者马荣瑞 通讯员王敏)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环境、原子氧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成为今后深入探索的主要障碍。
相互依赖的机制,来延缓其在噪声环境下视听言语知觉的老化,证明长期音乐训练可增强老年人的言语感知能力。4月26日,相关成果论文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噪声环境下言语感知过程复杂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衰老过程中,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一系列改变。"杜忆解释,从整体结构上看,大脑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大脑体积下降。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太阳电池可以随意折叠、任意弯曲吗?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通过合作成功破解了硅片的"力学短板",显著提升硅片"柔韧性",研发出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制造,并已验证批量生产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