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刘羽佳)记者日前从WAPI产业联盟获悉,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ISO/IEC JTC1/SC6(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会议上,中国专家就如何设计抗量子攻击的通信网络安全协议提交提案并获会议一致通过,会议决议成立预备工作项目,由中国专家牵头推进制定协议设计指南。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创新性方法,可从沙漠等极端环境中直接且高效地提取锂。该方法不仅效率远超传统方式,而且更加环保,锂的提取率高达90%。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可持续性》杂志。
本报讯 (记者张懿)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赛道,针对目前相关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上海率先进行布局。昨天,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标准在沪发布,将带动和规范相关科研与产业化工作,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记者了解到,上海已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申请,将尝试构建一个专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委员会。
近日,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题会议“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在京举办,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在会议上发布了2024人工智能(AI)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
本报讯(记者沈湫莎)为期三天的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今天在位于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开幕。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科学家共聚上海,其中包括1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5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及资深科学家,以及近100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乔恩·克莱因伯格、杰瑞米·内森斯将亲临现场领奖。
科技日报上海10月23日电 (魏路 记者王春)23日,记者从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14项(人)。吴光辉院士和丁健院士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修发贤等10人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在电子制造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不需要半导体材料的有源电子设备器件。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新一期《虚拟与物理原型》杂志上,为将来的电子制造开辟了新途径。
科技日报深圳10月22日电 (记者崔爽)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这也是继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后的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据介绍,此前已经发布过的鸿蒙系统,由于系统底座仍使用了部分AOSP(安卓开源项目)开放源代码,不得不兼容部分安卓应用软件。
2025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美国《福布斯》网站在近日报道中预测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四大技术趋势。文章强调,这些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同时也会颠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AI代理走向“舞台中央” 步入2025年,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诸多进展中,最受瞩目的,非AI代理莫属。
科技日报讯 (记者金凤)记者10月15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谭海仁教授团队、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制备的1.05平方厘米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8.2%,刷新了该尺度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相关结果已被收录到国际权威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研究成果14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本报讯(驻京记者 张煜)昨天,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