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魏王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都以善于用人著称于时。这里介绍吴主孙权与诸葛瑾的一段故事,用以说明孙权的知人善任。
孙权(公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继其父孙坚、兄孙策之后,据有江东六郡,为东吴之君主,成为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东南一柱。诸葛瑾,字子瑜,是蜀相诸葛亮之胞兄。刘备请出诸葛亮之前,诸葛瑾已在东吴任职。历任长史、中司马、南郡太守、左将军,恪尽职守,为孙权所器重。
在孙权与刘备的吴蜀联盟期间,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瑾出使蜀汉,做了不少有益于两国联合抗曹的工作。后来关羽一死,刘备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形势剧变。刘备率大军亲征东吴,一定要报杀弟之仇,任何人(包括诸葛亮)都劝不住。其后果可以预料: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孙权也有些后悔,不想与刘备交战。这时,诸葛瑾利用他和刘备的私交,写信劝刘备不要兴兵前来。但由此谣言四起,说诸葛瑾私通外国。孙权不为谣言所惑,并讲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请看下文。摘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九,魏纪一,文帝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
原文中的“先帝”,指东汉末代皇帝献帝,时传已遇害,故称先帝。
[原文]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
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谤言流闻于外,陆逊表明瑾必无此,宜有以散其意。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已许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今岂当有此乎?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之。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知卿意至,輙封来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释文]
秋,农历七月,蜀汉主刘备亲率大军来攻孙权,孙权派使者去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说:“陛下请考虑,关羽比汉献帝哪个更亲?荆州比天下哪个更大?吴、魏都是仇人,报仇应该谁先谁后?如果冷静分析,问题就好解决了。“刘备听不进去。
这时,有人说诸葛瑾悄悄派心腹与刘备暗通情报。孙权说:“我与诸葛瑾有生死之交,他不辜负我,正如我不辜负他。”然而,流言蜚语越传越广。陆逊上书说,诸葛瑾决无暗通蜀国之事,请孙权找诸葛瑾谈谈开,消除其顾虑。孙权回答陆逊说:“诸葛瑾与我共事多年,情同兄弟,相互信任,诚恳相待。他的为人,没有道理的事不做,不讲仁义的话不说,刘备过去有求于我,派诸葛亮来吴,我曾对诸葛瑾说:“你与他同胞兄弟,一般来说,弟弟跟哥哥走比较顺,何不把你弟留在东吴呢?如果他能留在吴,我会写信向刘备说明一下,请他随别人的自愿行事。”诸葛瑾回答我说:“我弟诸葛亮已把自己交给了别人。献身于其君主是命中注定了的缘分,从道义上讲,不应三心两意。弟弟不留吴,正如同我不投奔刘备。他的话足以感动神明,如今他怎会私通刘备呢?前些日子,我得到谣传和汇报,都立即把书面的报告封好交给诸葛瑾看,亲笔写条子给他。我与他至诚至交,不是闲言碎语所能分开的。我知道你的意思。现封上你的表奏交给诸葛瑾看,使他也知道你的一片好心。”
[点评]
孙权与诸葛瑾,肝胆相照,知人知心,虽为君臣,实同手足。诸葛瑾与诸葛亮,虽为同胞兄弟,但公私分明,从不做有损于各自国家的事,难能可贵。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瑾每奉使到蜀,与其弟但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即使公事完毕,也不私下会晤。诸葛谨尊重弟弟的选择,从不劝说诸葛亮投吴;诸葛亮也尊重哥哥的选择,从不向诸葛瑾打探吴的虚实。兄弟二人共同为孙刘联盟的巩固而努力,心照不宣。后来,在孙刘破裂的险恶形势下,仍心地光明磊落,日月可鉴。诸葛瑾写给刘备的信,不偏不倚,十分出众。信中说,孙刘联手抗曹是大局,刘备要报杀弟之仇是个人私怨,是小道理,小局。小局要服从大局,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可惜,此时的刘备已铁了心,忠言听不入耳,执意伐吴,自取灭亡。但作为刘备的朋友,孙权的部下,诸葛亮的同胞兄长,诸葛瑾已尽到自己的一份努力。
在这方面,孙权的表现也是真诚可贵的。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诚相见,从不搞背后小动作,并及时把知道的谣传,向诸葛瑾通报,由诸葛瑾自律自重,做法光明磊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孙权立国东吴,人才济济,同心同德,有其人才上的优势,用以和曹操、刘备相抗衡,而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