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篇 曹操纳张绣

银发网 2005-03-09
  [题解]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封魏王。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本篇两小段文字,记载了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前一两年,曹操对小军阀张绣的恩恩怨怨,以及张绣投奔曹操后为曹操宽待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到曹操容人的肚量,不记前仇。所以他能广罗人才,战胜袁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原文摘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献帝建安二年及四年。文中贾诩,张绣谋臣,后归顺曹操,封寿肃侯。

  [原文]
  春,正月,曹操讨张绣,军于淯水,绣举众降。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校尉典韦与绣力战,左右死伤略尽,韦被数十创,绣兵前摶之。韦双挟两人击杀之,瞋目大骂而死。操收散兵还住舞阴。绣率骑来追,操击破之。绣走还穰,复与刘表合。

  袁绍遣人招张绣,并与贾诩书结好。绣欲许之,诩于绣坐上显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冬,十一月,绣率众将降曹操。操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注:袁本初即袁绍,其弟袁术,是另一支地方割据势力,为其兄袁绍所不容。)

  [释文]
  春,一月,曹操率兵讨伐张绣,军队到淯水,张绣带领部下投降曹操。曹操把张绣的族寡婶邹氏找来侍寝,张绣十分忿恨。曹操又送钱给张绣部下勇将胡车儿,张绣知道后产生疑惧,于是带领原部下军士突然袭击曹操军,杀死曹操长子曹昂,射伤曹操,曹操爱将典韦与张绣军力战,人员伤亡快尽,典韦身受伤几十处,仍与绣兵肉搏,没有兵器,就两臂挟着两具尸体挥舞,终于力尽而死,死时园睁双目。曹操收罗败兵。张绣走回穰县(今河南邓县),再次与刘表合作。

  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并给张绣谋臣贾诩一封信表示友好。张绣想同意归袁绍。贾诩在张绣的座位前,公开对袁绍来使说:“请你回去向袁绍表示谢意。兄弟尚且不能相容,怎能容纳天下国士呢?”张绣大惊,说:“不至于如此吧!”悄悄问贾诩:“照你这么说,应当归顺那边?”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张绣说:“袁绍兵强,曹操兵少,我过去又与曹操结仇,归顺曹操行吗?”贾诩说:“这正是适合归顺他的原因。曹操奉天子的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是归顺他的第一个理由。袁绍兵虽多,我们去归顺他,必然得不到他的重视;曹操兵少,我们去归顺他,必然得到他的喜欢,这是我们归顺他的第二个理由。一般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不记私怨,而向海内人士表示自己的宽大,这是我们归顺他的第三个理由。愿您不必疑虑。”冬,十一月,张绣率军众降操。曹操握住张绣的手,设宴招待,并把另一个儿子曹均与张绣之女结为夫妻,还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点评]
  曹操纳张绣,不记前怨,显得很有肚量。

  按实说,曹操吃过张绣的大亏。曹操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被张绣杀死。曹操本人中箭,几乎丧命。然而事隔两年,张绣投奔曹操,曹操居然和他握手言欢,拜他为扬武将军,并把另一个儿子曹均与张绣之女结为夫妻。曹操与张绣的关系,由冤家变为亲家。

  曹操为什么对张绣如此宽宏大量?这可以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中,找到答案。当时,正值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前夕。袁军人多势众,曹操兵少势弱,两军对峙,双方都在争取夹在中间的小军阀张绣。故曹操此时争取张绣,非常重要,这是大局。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捐弃前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付最主要的敌人。以恩报怨,更使张绣死心塌地为曹操效力,所以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决非偶然。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不愧为三国时期最有雄才大略的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