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主之于其国,譬犹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庭,举贤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得其所矣。是以先王黈(tou)纩塞耳,前旒(liu)蔽明,欲其废耳目之近用,推聪明于皿远也。彼废疾者宜养,当命有司均之于境内,今独施于道路之所遇,则所遗者多矣。其为仁也,不亦微乎!况赦罪人以桡有司之法,尤非人君之体也。惜也!孝文。魏之贤君,而犹有是乎!
[释文]
一个君主对待自己所菅辖的国家,好像对自己的身体一样。远的、近的、边境和庭院,都同样重要。提拔贤才为百官,治理政事有益于民,在封建的领域内,各得其所。所以,帝王冠冕上有黄色绵绳挡在双耳旁边,前面有悬挂的玉串挡住视线。其用意是提醒耳目之用,不在于近,而在于更远的地方。残疾人都应有所养,而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这几个残疾乞丐,否则遗漏的残疾人太多了。魏孝文帝施仁政,岂不很小么?赦免罪人干扰了有司执法,尤其不属于君主应该做的事。可惜啊!孝文帝,北魏的贤君,也只能做到这个样啊!
[点评]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二十七年,做了一些好事,称得上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仁君。但是,再看一看司马光的评语,魏孝文帝所施仁政,与其身份不大相称。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要求应该更高一些,不能局限于近前接触到的一些具体事物。
司马光指出,古代皇帝上朝时的服饰上,两耳挂着黄色棉绳,额前挂着一排玉串。其用意是提醒他们:“废耳目之近用,推聪明于四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耳聪目明,不表现在看到、听到的近处,而表现在没有看到,没有听到的远处;或者说,从近处听到、看到的事物,推想到远处尚未听到、尚未看到的事物。作为一国君主,一个地区的领导者,应该考虑和解决他所菅辖范围以内的一切事物,而不仅局限于他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去加以解决。同时,司马光还指出,最高领导人直接插手去解决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一些具体问题,就侵犯了有关部门的职权,值得引起注意。从司马光对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光对认识论和管理学,有朴素的科学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