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篇 颜真卿慷慨赴义

银发网 2005-05-10
  [题解]
  颜真卿(公元709-784),字清臣,琅岈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人,曾封为鲁郡公,故后世称他为颜鲁公。他的书法,笔力遒婉,浑厚朴实,自成一体,世称“颜体”。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颜真卿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太守。安史之乱,河北一带官吏非降即溃,独有颜真卿及其堂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gao)卿一同组织义军,坚决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颜杲卿兵败被杀。颜真卿率余部投奔在凤翔指挥平叛的唐肃宗。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奸臣当道,颜真卿职务几升几降。唐德宗时,颜真卿任太子太师,为奸相庐杞不容,令出使淮西节镇李希烈的割据政权,去进行说服他归顺中央的工作。许多大臣明知此行送入虎口,劝阻他去。他年已七十多岁,为国家安危仍奋不顾身前往,果然为李希烈所禁。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颜真卿均不为所动。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终被杀害,时年七十六。

  原文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颜真卿传。原文中,朱淄,王武陵,田悦,李纳,均为小军阀,拥兵割据,向李希烈称臣,劝进李希烈为皇帝。大梁,指李希烈称帝时,据汴州为大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原文]
  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漫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已。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托,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耶?”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 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法,希烈大惭。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捷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真卿叱曰:“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诟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耶!”诸贼失色。

  (注:颜常山,即颜真卿之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他率领地方义军与十多倍于已的安禄山叛军作战,不幸兵败被俘,骂贼不止,舌被割去,壮烈牺牲。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有:“为颜常山舌”之句。)

  [释文]
  李希烈军攻下汝州。宰相庐杞建议派遣颜真卿到李希烈那里去,说:“四海之内都信任他,如果派他去,不用军队就可以平定了。”德宗下诏书同意。公卿大夫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派颜真卿去,国家失一元老,给朝廷名声也带来羞惭,私下写表报请德宗,坚持要把他留下,未果。颜真卿上路,过河南时,河南尹郑叔认为李希烈反叛的迹象已十分明显,劝颜真卿不要前往。颜真卿答道,“君主的命令能避吗?”坚持前往,见到李希烈,宣读德宗的诏书。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拔刀围上,诸将谩骂,好像要吞下颜真卿似的。颜真卿面不改色,巍然屹立。李希烈挡住其部属的围攻,挥退他们,把颜真卿送到馆舍住下,逼他向德宗写报告,为李希烈洗刷罪责。颜真卿不从命。于是李希烈又假冒颜真卿的侄子颜岘和其随从多人继续请求。颜真卿仍不从命。颜真卿每次写家信,只告诫子侄要严守家规,抚恤遗孤,不说其他的话。李希烈又派李元平去作说客,颜真卿呵责他:“你过去受国家任用,却不为国效力。我恨手中没有兵器杀你,你还有什么面目来作说客!”李希烈大宴宾客,召颜真卿在座,使歌舞艺人在演节目中讽刺唐中央朝廷。颜真卿怒道:“你李希烈,是臣子,怎可这般作为!”拂袖而去,当场给李希烈难堪。当时,朱滔、王武陵、田悦、李纳这些小军阀派来的使者都在座,对李希烈说:“听说太师颜真卿的名望很高。您要当皇上,颜真卿自己送上门。他当宰相,谁能比得上啊!” 颜真卿厉声道:“你们听说过颜常山吗?他是我的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举义旗,后来作战中被叛军所执,骂贼不绝于口而死。我年近八十了,官至太子太师,我守我的晚节,死而后已,岂能受你等的威胁吗!”说得诸叛贼面无人色。

  [点评]
  颜真卿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他光辉的一生。他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世,每当唐室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他都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晚节更是可歌可泣,慷慨赴义,光照千古。

  颜真卿七十多岁,国家功臣元老,为奸相庐杞所不容。昏庸的唐德宗,竟同意庐杞的建议,派颜真卿到李希烈虎狼窝里去执行“宣慰”任务。颜真卿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是仍然抱着说服李希烈停止搞叛乱的一线希望去了。此时李希烈正想做皇帝,很想有德高望重的颜真卿来做他的宰相,见颜真卿“送上门”来,如获至宝,软硬兼施,压颜真卿就范。可是颜真卿犹如一颗参天青松,巍然屹立,在凶恶敌人威胁利诱面前,毫不动摇,终于以身殉国,用他光辉的一生,谱写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