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近邻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和战国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支持破产地主、武士、浪人、走私商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并逐步由沿海深入内地,史称倭寇。我国元末明初,即受到倭寇的侵扰。随着明朝政治的日趋腐败,国力日渐下降,倭寇气焰日益器张。明嘉靖年间,“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惊。”公元1552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破黄岩,大惊象山,完海诸邑。这时,从山东调到浙江守备台、金、严三郡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目睹大好河山被倭寇蹂躏,决心要与倭寇决一死战,把倭寇赶下海。但打了几仗,不能取胜。他深知明朝军队腐败,作战能力差,不堪抗击倭寇重任,就在金华、义鸟等地招募农夫、矿工三千人,加以严格的军事训练,组成英勇善战的“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与倭寇大小数十战,每战皆胜。公元1564年,戚继光和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合击倭寇主力,聚而歼之。倭寇丧胆,再也不敢前来侵犯,近二百年的倭患,终于得到了平定。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字元敬,山东牟平人,《明史》第212卷戚继光传,今摘其中两段。
[原文]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沼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注:馘(guo),杀敌割左耳,以计功。)
[释文]
戚继光到浙江,发现卫所的军队不大能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间习俗好武,于是报请上级同意在当地民间召募农民、矿工三千人,教击刺法,长短兵器的使用法。由此,戚继光训练的这支军队特别精锐。又考虑到南方多沼泽,不利骑马,就因地形作阵法,强化步兵协调配合,一切作战的兵器、工具都精益求精,于是“戚家军”威名大震。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大举掠劫桃渚、圻头。戚继光率军急趋宁海,在桃渚扼住倭寇,于龙山大败倭寇,直追至雁门岭。倭寇逃遁中,又乘虚侵袭台州(今浙江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宁海、象山等县市)。戚继光亲手歼灭倭寇头头,逼得其余倭寇淹死在瓜陵江中。此时,圻头的倭寇赶来台州增援,又被戚继光在仙居迎头痛击,全部歼灭。先后九次战斗,都取得胜利,杀死、俘虏倭寇一千多人,烧死、淹死不计其数。
[点评]
明世宗的嘉靖年间,政治日益腐败,海防松弛,军队已无战斗力,连一些散乱的倭寇都不能防御。正如一个人的体质下降,病菌容易侵入人体。由日本破产地主、武士、浪人、走私商人组成的海盗成倭寇,入侵我国沿海一带,抢劫财物,骚扰人民。爱国将领戚继光颇具战略眼光,干脆重组军队,依靠民众,召募受害地区农民、矿工,加以军事训练,号称戚家军,虽只有三千人,却屡战屡胜,杀得倭寇魂飞魄散,有来无还。至此,自元末、明初,闹了近二百年的倭寇,方告平定。历史证明,对于来犯之敌,最有效的方法,是迎头痛击,彻底消灭之,使其捞不到半点便宜,还得赔上老本。只有这样,侵略者才不敢轻举妄动。
抗倭名将戚继光组织的戚家军,来自受害地区压迫最深的工农群众。他们与本乡土人民有天然的联系,熟悉地形,有极大的保家卫国热情,又没有受到明军腐败风气的污染,人数虽少,却以一当十。戚继光充分运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以已之长,克敌之短,从根本上剪除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