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古今谈(续篇)(四)韩愈论伯乐与千里马

银发网 2006-03-13
  [题解]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并加以创新,气势雄健,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杂说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入木三分。

  伯乐,秦穆公之臣,姓孙名阳,称孙阳伯乐。又赵简子之臣,名邮无恤,字王良,号伯乐。此二人均春秋战国时人,以善相马而闻名于当时。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食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释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虽有千里马,但在奴仆们的手下受辱,累死在拉车与马槽之间,没有人会说它是千里马。

  驰骋千里的好马,一次进食或尽量进食,可达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这马能跑千里,才需要进食如此之多,而只给以普通马的食料,于是这马虽有驰骋千里的能量,却因为吃不饱,力不足,才能显现不出,况且吃不饱的千里马,欲要和吃饱的普通马同样干活,往往表现不如普通马,那里还有可能要求它跑千里呢?

  鞭策时不按照对待千里马的要求去做,喂食时不能尽其量以发挥其能力,马嘶鸣时又不能知道它的意愿,却手执马鞭站在千里马的身边,说:“世上没有千里马。”唉!果真没有千里马吗?说此话的人是无知啊!

  [点评]

  韩愈论伯乐与千里马,是人才学上,一篇经典式的论述。

  论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地指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一语中的,点出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依存、派生、因果关系。接着,论述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进一步阐明伯乐与千里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机率的不同,更烘托出伯乐之可贵。

  接下来从反面论证,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的悲惨遭遇。千里马的长处是驰聘千里,不是拉车。用千里马拉车,其表现往往不如常马。因为喂食一样,常马吃饱了有力气拉车,千里食量大吃不饱拉不动车。千里马在常马群中,受到岐视、嘲弄、排挤、打击,“骈死于槽枥之间”,而亲手扼杀千里马前途的马夫,却浑然不知不觉。

  站在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无马”的马夫,其无知十分可笑。

  被奴役的千里马,其命运多么可悲。

  由此更可以证明:善于发现、敢于重用千里马的伯乐,其卓越的才能、品质与贡献,是多么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