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军逼淝水而阵,晋军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军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可乎。”秦诸将军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所乘云母车。
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释文]
前秦大军进逼淝河岸边列阵,晋军不得过河,两军隔河对峙。晋军将领谢玄派遣使者过河向秦军将领阳平公苻融提出:“你军深入内地,在水边列阵,是持久战的安排,不像速战速决的样子。如果想速战速决,只要略为后移,让出一块战场,使晋军渡河前来决一胜负,不是很好么?”秦军众将都说:“我军多,对方兵少,阻止他们上岸,是万全之策。”但是秦王苻坚说:“我军稍稍后退,诱晋军渡河,待其半渡,我军以铁骑围堵,把他们消灭。打败他们是没有问题的”。苻融也认为这样很好,就下令秦军向后退。于是秦军往后退,但止不住。晋军将领谢玄、谢琰、桓伊等乘机引兵渡河追击。秦将苻融快马赶到阵地,想率领秦军止退,马被挤倒,苻融被追来的晋军所杀。秦军失去主将,更溃散逃跑。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践踏,死尸漫山遍野。逃兵听到刮风声,雀鸟叫声,都心惊胆战,以为追兵来到,日夜奔逃,不敢休息,又饿又冻,行走匆匆,睡在露天,死的十有七、八。
当初,秦兵刚刚开始往后退却时,朱序在秦军中大呼:“秦兵败了,快逃命啊!”秦兵闻声就拼命奔逃 。朱序因为和张天锡、徐天喜投附前秦,获得秦王苻坚的信任,赐给与苻坚所乘云母车一样的待遇。晋军乘胜收复寿阳,俘获秦淮南太守郭褒。
[点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句成语即来自著名的淝水之战。大自然的风、鸟、草、木,都成为晋军借用力量,以区区不足十万人马,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势如破竹,胜过百万雄兵。可见,战争的决定因素,不在兵力大小,武器多少,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士气的高低,指挥的水平,与心理素质上的较量。
前秦虽有九十万大军,但都是短时间内强征来的,其中有不少汉族士兵,他们不情愿去攻打东晋。因为秦王苻坚是氐族人,东晋政权是汉族人,民族大义,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政治因素。东晋军则是一支经过严格挑选、训练的,能征善战的队伍。洛涧前哨战,晋军以五千兵力,歼灭秦军一万五千人马,先挫敌人锐气,打出了军威。尤其是在两军对峙时,秦军主将自恃人多势众,认为“投鞭可以断流”,在骄傲情绪的支配下,发出了错误的后退命令,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的部署。“兵败如山倒”,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另外,埋伏于敌营内的朱序,配合晋军,在关键时刻忽然从“地下”冒出来,登高一呼,瓦解敌人军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致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