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原文释义】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学习笔记】
孔子说的礼乐,不仅在于它们的形式与设备(硬件),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内容与精神(软件)。譬如接待来宾,环境与设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热情与真诚。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还讲究什么礼仪?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还欣赏什么音乐?”
【学习笔记】
道德是礼乐的灵魂。大汉奸汪精卫行礼如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三)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不懂得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就不能算是君子;不懂得礼貌礼节,就不能立身处世;不懂得分辨别人的语言,就不可能了解社会。”
【学习笔记】
“您好”!“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语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不随地吐痰,不讲脏话,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共设施,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闯红灯等文明习惯,从小就要自觉养成。举止有礼,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通行证。举止失礼,既不尊重他人又不尊重自己,孤立于社会也孤立了自己。
(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原文释义】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行合于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些要求,世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学习笔记】
礼貌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记。切不可认为礼貌行为是区区小事,实际上它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大事。例如,出国旅游,随手丢扔垃圾,大声喧哗,在风景区古迹上刻字,等等不文明行为,难道是小事吗?
(五)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原文释义】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的应用,以和为贵。从前圣明君主用这一条原则治理政务,大事小事都做得很好。但如果一味追求和而不以礼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学习笔记】
在世态纷争中,和为贵,是共创双赢的理想结局。为实现目标,双方坐下来谈判协商,互相尊重,互致问候,以礼相待,求同存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只要双方都有诚意,各方面情况都考虑成熟,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总是可以达成协议的。
(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过分恭敬,会令人厌烦;不符合礼的过分谨慎,会使人畏缩;不符合礼的过分勇敢,会闹出乱子;不符合礼的过分直爽,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民众就会跟着实行仁德;君子不遗弃老朋友,民众就会待人厚道。”
【学习笔记】
礼的规定,有其约束作用。不受约束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故待人接物,要掌握好一个“度”字,不要出格。
(七)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原文释义】
孔子说:“能以礼让原则来治理国政,那么处理政事有何困难?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政,怎能推行礼制呢!”
【学习笔记】
孔子认为谦让是礼的实质,没有谦让精神,实行礼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例如上公交车让座老弱病残,谦让的行为在前,才会产生礼貌语言“谢谢”!如果不肯谦让,熟视无睹,或装着没有看见,则礼貌互动荡然无存。
(八)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释义】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必定是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互相行揖让礼,登上台阶,射箭后走下台阶,按照中靶成绩饮酒,这种兢赛之争,是君子之争。”
【学习笔记】
古今中外,体育兢赛最能体现礼让精神。赛场上,有一套完整的礼仪,优胜者颁奖,升国旗,奏国歌,观众有礼貌地呐喊助阵,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九)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原文释义】
孔子说:“先修习礼乐的,是没有贵族身份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后修习礼乐的,是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如果选用人才,我主张选拔先修习礼乐的人。”
【学习笔记】
礼乐是一杆尺子,可以测出一个人气质中的细微差别。
(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原文释义】
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陶醉得三个月都感觉不到肉味的鲜美。说:“想不到音乐竟能感动人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
【学习笔记】
孔子是个乐天派。热爱生活,自得其乐,活到73岁。在春秋时代,算得上是一位老寿星了。
(十一)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原文释义】
孔子与人一同唱歌,唱得高兴,一定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已跟着又唱一遍。
【学习笔记】
孔子唱歌,全神贯注,感情投入。音乐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形影相随,共同谱写人生华美的乐章。
(十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原文释义】
孔子这一天哭过,这一天就不再唱歌。
【学习笔记】
孔子哭过,一定是参加了葬礼,没有心情再唱歌,同时,也符合礼的要求。如果参加了追悼会,仍谈笑风生,大吃大喝,跳舞唱歌,就不符合礼的要求了。
(十三)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原文释义】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序曲开始,一直到结尾的《关睢》合奏,多么美妙而盛大的乐章啊!充满双耳。”
【学习笔记】
太师挚是鲁国的乐师。从定音调起始,整个乐队在他的指挥下,演奏出美妙的交响乐曲,直到乐章高潮,才嗄然而止。孔子听得如醉如痴,赞不绝口。
(十四)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原文释义】
孔子说:“《关睢》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哀怨而不伤情。”
【学习笔记】
《关睢》是诗经中的首篇民间歌谣,写一个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以及想像结婚时的喜悦,充满了含而不露的深情,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十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原文释义】
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不够好。
【学习笔记】
《韶》乐出自舜执政的太平盛世,美妙的乐章,孔子听得流连忘返。《武》乐出自周武王伐纣期间,美妙的乐曲中透出一般威武雄壮杀伐之气。虽然武王伐纣乃正义之师推翻暴君统治,值得歌颂,但比较起来,战争总不及和平,来得尽善尽美。
(十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文释义】
孔子说:“诵诗可以激发朝气,知礼可以立足社会,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学习笔记】
诗的韵律,琅琅上口,配以抑扬顿挫的乐曲,喜怒哀乐,点缀人生,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原文释义】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抒发思想感情,可以观察风土民情,可以朋友交往,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以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还可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学习笔记】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之为《诗经》,共305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民间歌谣160首;雅,朝廷之乐105首;颂,庙堂之音40首。创作年代,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上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可说是当时社会的一本小“百科全书”了。
(十八)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原文释义】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礼乐约束自已,喜欢表扬别人优点,喜欢多交贤友,就有益处;喜欢骄纵作乐,喜欢安逸享乐,喜欢宴饮取乐,就有害处。”
【学习笔记】
时代前进了,当年孔子所提的损者三乐,也需相应有一些变化。如:山水旅游之乐,老友聚会之乐,不算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