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渚沛院士的人生片段

银发网 2023-05-05

  叶渚沛出生在一个华侨商人家庭。1921年,19岁的叶渚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柯勒拉矿业学校,学习冶金和化学工程。毕业后继续在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美国中央合金钢公司、美国机器铸造公司任职。1931-1933年,他在美国和英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年仅30岁的叶渚沛已引起国际冶金界的注目。叶渚沛婉言谢绝柏林大学的邀请,并于1933年底回到祖国。


熊肇祥


  叶渚沛出生在一个华侨商人家庭,父亲叶镇锥经营布店,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叶渚沛是在菲律宾念的小学和中学。1921年,19岁的叶渚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柯勒拉矿业学校,学习冶金和化学工程。1925年,他转至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然后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金属物理化学。毕业后,他先后被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和美国中央合金钢公司聘为工程师,后又受聘于美国机器铸造公司任发展工程师、冶金组主任和顾问工程师等职。1931~1933年,他在美国和英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内容大多为研究铁、钢、合金的化学热力学和物理化学特性的成果。年仅30岁的叶渚沛已引起国际冶金界的注目。1933年,他到德国的一些工厂和中心实验室考察,还同一些大学教授进行学术交流。柏林大学的杜勒(R.Durrer)教授非常欣赏他,邀请他去访问,并希望他能留在那里工作。叶渚沛婉言谢绝,并于1933年底回到祖国。


  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


  1938年春,叶渚沛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长沙来到武汉。3月的一个晚上,两个外国人登门来访他,一位是叶渚沛的老朋友艾黎(R.Alley),另一位是才见面相识的白求恩(HNBethune)。白求恩历经艰险,几经周折才踏上中国的国土。途中他所带的药品、医疗器械丢失殆尽,囊中告罄,陷入困境。到武汉后,白求恩立即去找艾黎,请求援助。但艾黎的境况也不佳,一日三餐尚难维持,无力为他解难。于是,艾黎领他来找老朋友叶渚沛。了解来意后,叶渚沛慷慨解囊,并让秘书帮助白求恩置办了行装、药品、器械及X射线机(这台 X射线机的图片现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白求恩正是带着这些物资去了延安。


  1939年到重庆后,叶渚沛兼任重庆炼铜厂厂长和电化冶炼厂总经理等职。期间,他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斯诺(ESnow)把款送到延安。此外,他还资助了一些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如担任过白求恩翻译的李雪。他对中国共产党寄予很高的期望,常常利用自己的住宅和管辖的工厂掩护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例如,叶渚沛曾聘请毕季龙当自己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毕季龙先后在外交部和联合国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叶渚沛受党的委托,为周恩来与英国使馆代办安排了一次秘密会晤,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通过外交途径向西方国家说明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放弃联合国的工作,坚决回国效力


  1944年,叶渚沛再度出国到欧美地区进行工业考察。用他的话说:要使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必须了解世界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他考察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工厂和矿山,特别对美国的钢铁工业进行了认真考察,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叶渚沛受聘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科学组副组长,1948年接受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聘书,担任经济事务官。


  1949年,叶渚沛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顾上司的一再挽留,毅然辞去联合国的职务,舍弃优厚的薪金和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携全家绕道巴黎、日内瓦,于1950年回国。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这位老朋友,并委任他为重工业部顾问。


  投身科技报国


  叶渚沛回国后,首先倡导用化学工程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冶金过程,并为此创建了化工冶金研究所(简称化冶所)。他领导化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他对当代钢铁冶金过程中的几项主要的新技术,如高炉采用高压炉顶、高风温及喷吹技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注钢等,很早就提出了带有方向性的意见;对我国包头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等重要钢铁基地的复杂矿以及一些有色金属矿藏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方针,都提出过重要建议。虽然一些建议当时没有被众人所认识,但后来几乎都被实践所验证。历史证明了他的科学预见性,他的研究工作与贡献几乎涉及冶金过程的整个领域。


  叶渚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学术思想活跃、敏锐,善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全局考虑,运用多学科和技术的综合观点,参考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他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一位冶金学家的范围。


  1956年,在叶渚沛领导下,正在筹备期间的化冶所与石景山钢铁厂合作,建立了17.5立方米的试验高炉。1965年进行第二次试验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内外的先进水平,为在昆明建设扩大20倍的350立方米高炉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17.5立方米高炉钒钛磁铁矿冶炼试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叶渚沛晚年,利用仅有的几年时间,又系统地撰写了20万字的《发展超高温新化工冶金生产过程的前途》。所有这些,充分反映出他是一位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民科学家。


  低调做公益


  叶渚沛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一生之中做了许多对国家、对需要帮助的人有益的事情。


  1938年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各党派负责人及诸多爱国人士为该会理事,叶渚沛便是其中之一。战时儿童保育会负责战时难童的收养和保育工作。叶渚沛每个月都会主动拿出一些钱来捐助这个保育会。


  在抗战时期,他多次援助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艾黎,曾为"三S研究协会"(中国研究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的协会)捐款。


  除了努力做好自己所学专长的研究项目外,叶渚沛还关注非自身专业却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他课题研究。叶渚沛早在1957年就发表了《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往何处去》一文,明确提出"现代自然科学是一种带有革命性的伟大的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鉴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他早在1955年就写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一文。1963年,他又根据多年来在国内外收集和研究的有关农业与肥料的资料,写成了长达万言的《关于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建议》。


  只想着科学研究和工作的人


  作为化冶所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叶渚沛所长为快速发展我国的钢铁事业和综合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不断探索。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试验验证,由他亲自主持设计的350立方米矮胖型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炉设计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辍。


  我有幸于1966年4~6月陪同叶所长赴昆明参加了这项工作。云南省的领导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因为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对云南的经济建设和人民就业会有很大的好处。省领导考虑到叶所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所以安排我们住到条件比较好的温泉宾馆,还派了一辆专车每天接送我们上下班。由于从温泉宾馆到昆明钢铁公司(简称昆钢)汽车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因此住了几天后,叶所长提出要搬到昆钢去住。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同现场设计人员交流。


  昆明虽有四季如春的美誉,但昼夜温差大,叶所长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当时又是快70岁的老人了,其间两次感冒发高烧。省领导派秘书联系当地最好的医院为他治病,医生确诊他是上呼吸道感染,安排他在高干病房住院治疗。他考虑到现场几十人随时要同他讨论设计方案,自己不能脱离现场,便谢绝了医生的安排,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把医生开的青霉素针剂带回来让我给他打针,因为我刚到所里时是医务室的保健医生。针剂打完后,他的病情有所减轻,但还没有完全康复,我劝他到医院复查。恰逢那段时间很关键,每天要讨论怎样向高炉喷吹氧气、矿粉和石灰等一些新技术问题,抽不出时间,他就让我到医院找医生开药拿回来继续打针吃药治疗。


  在昆明工作期间,叶所长没有休息过星期天。昆钢的吃住条件都不好,但他对此丝毫不在乎,一直不知疲倦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房间的灯有时半夜十一二点了还亮着。我从窗户往里看,他还在聚精会神地拉着计算尺。


  叶所长对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从不觉得辛劳,始终充满着无限热情。1964年夏天,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导致他的身体状况不佳。所里安排他到北戴河休养,结果他把夫人和孩子安排在北戴河住下,独自一人又跑回北京继续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作为长期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著名科学家叶渚沛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的科学技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永远怀念优秀的人民科学家--叶渚沛院士。


  注: 熊肇祥,84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工会常务副主席。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