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社区食堂,如何让老年人“吃好饭”

银发网 2023-11-02

  上海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一直是城市发展较为关切的问题。近年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文件持续推动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建设。也有一系列生活服务、便民设施广受好评,如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


  相比其他群体,活动半径受限的老年人,对家门口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性、依赖性更大。那么老年人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它们可以解决哪些养老问题,又满足不了哪些老年人的诉求?对此我们进行课题调研。


  首篇推出社区食堂。近一年来,它火出了圈。打开网络平台输入"社区食堂",在上海有80000+个相关结果,有些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比如,豫园社区食堂能吃到城隍庙同款南翔小笼包。坐拥西岸江景的徐汇滨江食堂自带咖啡店、图书馆。邬达克老建筑66梧桐院里的社区食堂,可享受花园洋房里吃饭的氛围。虹桥AI社区食堂以机械臂掌勺而远近闻名。徐汇区综合服务点"生活盒子"里的社区食堂物美价廉、品种繁多。拼环境、拼"米道"、拼服务、拼设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而,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街道自建的社区食堂是否起到了托底保障作用?无论年轻人多么喜欢,它是否满足了周边老年人15分钟步行可达的需求?除了政府入场,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探索更多样化的选择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是否更加高效灵活?


  我们以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为主要调研点。调研过程中发现:上海老年人最在意的是"好吃",对价格补贴没那么在乎;老人们外出吃晚餐的需求相对较少;大富贵等老字号品牌,实际上就是老人们心目中的社区食堂??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首先,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食堂的政府托底功能是否有边界?


  其次,究竟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大型服务点,还是小规模散布在各小区附近更好?


  再次,老年人对饮食的个性化需求与政府标准化服务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坐拥黄金地段、人气火出圈的社区食堂毕竟还是少数。在每个街道都建设一家社区食堂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深一步探讨,一项公共服务,其背后模式、需求、资源调配等如何更上一层楼、更加可持续。


  老年人的用餐情况


  买菜做饭是老年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它的个性化程度高,且汇集了锻炼、社交、信息获取等一系列其他社会功能,似乎无论是吃饭的"口味"还是做饭的"心情"都很难被一家"食堂"涵盖。


  错误!未指定文件名。


  在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面积2.8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常住人口10.2万人,其中老龄人口超过3.5万人。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及补贴的单位共计30个。其中,社区自建长者食堂1个,社区居民助餐点22个,社会商家及养老机构助餐点共7个。辖区内居委会到长者食堂的最远距离909米,步行约13分钟。


1


  大多数老人表示,不会每天去社区长者食堂。一周1-2次是较多老人的选择,而他们最看重的是菜品品质,如口味好、种类多,其次才是价格。


1


  一张餐桌,成本几何


  街道自建的社区长者食堂成本投入很高。以半淞园路街道长者食堂为例,目前投入的总成本约150万元,后续运营和空间效能提升的成本还未计入;养老机构的投入次之,依托原有的机构食堂,加入了菜品、空间和人员配置上的投入;而老字号等社会化餐饮企业相对而言在硬件和人力上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很小,主要力量集中在菜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上。


1


2


  老年人的新选择


  比起盯着一家社区食堂,老人们希望街道能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在半淞园路街道,7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张5元助餐补贴券,而这些餐券的流向,向我们说明了老人的实际需求。


  错误!未指定文件名。


  2023年1-9月,社区共发放补贴券209123张,总金额1045615元。其中,老人们核销补贴券的第一大头是以大富贵为代表的老字号餐饮店,占比超过98.5%,超过社区自建食堂和其他助餐点。


1


  另外,家门口的服务也更受欢迎,距离越近的点位核销的数量越多。


1


  但对于特殊品类的商家,如点心铺,距离因素的影响并不大。街区内,愿意到点心铺核销餐券的最远社区与其直线距离达2公里。


  转发自:学习强国,上观新闻,2023-10-24,作者:龚丹韵、肖雅文 柳友娟,责任编辑:刘彦纬 陆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