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着向申城袭来,气温大幅下降,除了四季长青的香樟树等,梧桐树等不少树木的树叶已落尽,只剩光秃秃的树枝,南方的冬天虽不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却也是阴冷刺骨的。
小区及周边的翠竹却依然郁郁葱葱,并不随季节变化而随波逐流。不屈不挠依旧保持往日的风姿,那怕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覆盖大地,竹子仍然是傲之风雪中,并不退缩半步。
竹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尤其是文人墨客。晋朝时就有嵇康等七个文人好友,常在竹林下欢聚,号称“竹林七贤”,比喻自身高洁不同流俗。到了唐朝喜欢竹子、赞美竹子普遍盛行,唐诗中写竹子的诗篇不计其数。而且,古人都喜欢在自家庭院栽种竹子,以显示其人品道德纯正。连杜甫都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苏东坡更是表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竟然把居所竹子推到超凡脱俗的高度。
前些日子在成都发现川人也格外爱竹,所到之处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翠竹。不光都江堰、黄龙溪等农村普遍有竹林,市区的旅游景区如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文殊院等等,都有青青翠竹映入眼帘。而且许多茶馆的桌椅、装饰也是竹制品,让人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在清朝时,扬州地区出了一个名士叫郑板桥,更是出奇地喜欢竹子。郑板桥是个小官吏,他淡名利、不附权贵,一生贫困。但他穷的有骨气,即使以卖画为生,也不肯攀高结贵,常以竹子自喻。一生画竹无数,咏竹诗篇达二十多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还在另二首诗中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宁愿不开花,以免招惹那些讨厌的蜂蝶,郑板桥这个自喻的姿态,在当时的官场上是难能可贵的。
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的品质朴实、淳厚、典雅;外形文静而怡然。
因此,竹子在人们眼里自然就升华到一个最优雅的品位,成位一种为人崇尚的精神。
竹子没有树木的实心躯干,却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靠自己的竹节快速生长,一节一节伸向天空。在江西明月山时,老战友指着竹林告诉我,新竹子(毛竹)生长速度惊人,一天里能长高一米。
我在浙江旅游时,见到竹林中的毛竹高大挺拔,有的粗壮观的毛竹直径竟然有20公分左右,应该是非常良好的实用材料之一。
生活中居所附近有竹子陪伴,小区里闲庭信步,翠竹幽幽、清雅宜人。观赏竹子婀娜身姿,细听风声拂过竹丛,呼吸着被竹丛滤过的清新空气,那是非常惬意的。
小区里竹丛中还有几根紫竹,竹干是紫色的叶子却仍然是翠绿的。
竹与梅、兰、菊并列为四君子,竹的特点就是清雅淡泊,被誉为谦谦君子。我觉得这些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本作品中照片除三张郑板桥的竹子画从网上下载,其余均是用手机在小区内外随拍。
—— 原“中国航天华东物资供销站”退休干部张朝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