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家,福建晋江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至1991 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施教耐
(1920.11-2018.11)
1920年11月,施教耐生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石厦村一个侨商家庭。幼时随父亲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先后就读于当地的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学业优良。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施教耐参加了当地抗日救亡活动,不但捐出自己所有的零花钱,还参与义演义卖,为祖国抗战筹款。高中毕业,他本可以到美国读大学,也可留在菲律宾升学,但他渴望与祖国共患难,于是冒着抗战烽火,历尽千辛万苦从菲律宾经越南,由云南入境至贵州。在贵州,他以归侨学生名义参加了大学生招考,成为浙江大学生物系学生。当时浙江大学理学院和农学院设在贵州湄潭。
大学本科四年,施教耐学业优秀。1944年毕业时,经罗宗洛先生推荐,他留校任教,担任植物生理学助理教授。施教耐的科研之路始于湄潭的油菜花。油菜也是湄潭主要作物之一。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我国南方多有种植,是华南地区植物油重要来源。而在湄潭,无论是理学院生物系,或者是农学院农学系,均极少涉及油菜的生物形态及籽实生物研究。施教耐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对油菜的研究且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他也因此成为我国窥悉油料籽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秘密的第一人。1965年,施教耐发表了首篇油菜研究论文——《油菜种子形成期间葡萄糖降解的途径》;1994年,又推出学术论文《油菜叶片硝酸还原酶同功酶的纯化与特性》。
施教耐先生在家中
1950年,施教耐进入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生理室工作,师从罗宗洛先生,从事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根系离子吸收机制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国内橡胶原料短缺,进口困难,国家计划开发海南岛及西双版纳橡胶树种植事业。为此,中科院有关研究所派出部分工作人员组成海南橡胶工作站,到海南儋县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工作。施教耐与所里部分人员也加入了由多个单位组成的橡胶生物合成课题组。由于当地设备条件的限制,工作无法开展,只能因地制宜作了不同栽培条件下橡胶树产胶、排胶规律和胶乳成分变化的研究,供生产单位参考。在海南,施教耐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助力建成中国第一个橡胶基地。
20世纪60年代初,施教耐开始了植物代谢和植物酶的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施教耐排除万难,仍然聚精会神做科研,开始从事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1978年,他又着手开展了光合碳代谢的研究。作为我国植物呼吸代谢光合碳代谢学科带头人之一,施教耐长期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代谢组组长。曾任上海植物生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原《植物生理学报》编委。
施教耐治学严谨、锐意创新,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植物光合作用碳代谢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油菜籽实中HMP途径的增强,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间的消长在脂肪酸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首次发现油菜籽中一内源抑制剂对HMP途径的调节作用。他还发现了C4植物PEP羧化酶具有多构象状态,并对酶的二级结构特性、亚基的空间排布与解离聚合以及酶的多调节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施教耐因卓越的科研成就曾获得众多奖励和荣誉,1978年,纤维素酶应用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年,高粱叶片PEP羧化酶的多构象状态和可逆冷失活的研究成果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8年,PEP羧化酶的结构和调节特性的研究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198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施教耐先生“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他还曾任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施教耐先生一生不忘科技为民初心,牢记人民科学家崇高使命,将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到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植物生理学科学事业中。他一生淡泊名利、豁达仁厚,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