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口最多的区,这样守护记忆之美

银发网 2024-08-30

来源: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 2024年8月26日


  浦东新区是本市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截至2023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1.4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4%。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预防和减缓认知障碍发生,浦东新区的塘桥街道和洋泾街道于2019年成为全市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从健康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等方面开展探索。

  

  目前,全区36个街镇已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全覆盖,共招募志愿者6000余人。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记忆家”“记忆咖啡馆”“照护茶馆”“时光场馆”“党建+公益”等一批特色和品牌,浦东新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01 先行先试,探索模式

  

  早在2017年,塘桥街道在全市率先启动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服务模式探索,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开展了以认知症科普筛查和早期干预为主题的公益项目。通过试点,落地了首个“塘桥记忆家——社区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

  

  以支持中心为抓手,探索建立覆盖认知障碍的科普教育、筛查评估、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勾勒出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雏形。通过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将认知症筛查融入老年人体检,并探索将非药物干预训练引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建立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社区预防体系。

  

  02 标准服务,持续创新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则打造友好社区2.0模式,“认知障碍赋能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入选“全国第九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友好社区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认知障碍赋能中心通过叠加“记忆咖啡馆”和“认知障碍日间照护中心”,打造多元化服务业态。其中,“记忆咖啡馆”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社交干预的空间,日间照护中心为中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同时也为家属提供喘息的空间。

  

  同时,洋泾街道还通过中心辐射社区的方式,在居民区设立记忆角,形成“中心记忆家+社区记忆角”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服务模式,既有服务深度,又有服务广度。

  

  03乡村特色,分层分级

  

  农村地区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多年从事农耕生活和织布作业、邻里关系更为融洽等特点,注重老年人的自主参与和互帮互助。浦东新区以养老示范睦邻点为依托,形成了1+N(1个支持中心,N个睦邻点)的友好社区二级支持网络,打造“认知症+睦邻点”友好社区新模式,将专业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家门口,提升本地化可持续服务能力。

  

  惠南、万祥、合庆等镇开展“睦邻有爱,认知无碍”主题系列活动,依托睦邻点提供健康教育普及、认知障碍筛查等服务。惠南镇组织拍摄本土认知障碍科普短剧,老人用本地口音演绎日常生活情景剧,传播正确的认知障碍理念。万祥镇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带”与干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又能锻炼手脑协同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干预效果。

  

  04多元参与,智慧养老

  

  周家渡街道以浦发养老国企为引领,打造视听觉全链条认知症友好社区服务模式。“时光留声馆”和“时光照相馆”通过还原过去的音乐、戏曲和场景,为长者及家属制作影音档案、提供怀旧摄影服务,并结合增强现实(AR)技术将相片中长者面容恢复青春,激发认知症长者的记忆,增强家庭的情感联系。

  

  潍坊街道位于陆家嘴金融区,动员辖区内企业白领担任认知症友好大使,以“党建+公益”的创新模式,共同推动友好社区建设。海通期货的年轻党员们在“舞动手指”脑健康大赛中化身为手势舞导师,引导社区长者了解关注认知症,帮助长者积极参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浦东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发展专业力量,完善标准体系,持续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民生诉求,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接下来,浦东新区将继续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编织起一张更加立体、丰满、有力的支持网络,让越来越多的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感受到大城养老的温度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