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 4 月出生于福建石狮,物理化学家,1960 年 7 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2 年 9 月考入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卢嘉锡教授, 1973 年 5 月进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1983 年 6 月至 1985 年 5 月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作访问学者,1989 年 3 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吴新涛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含硫原子簇化学、稀土—氨基酸簇化学及超分子无机组装化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系统研究成果。他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涛
(1939.04— )
“我们这一代人,更多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从百废待兴到跟上国际 水平。但这个过程不容易,光靠我们还不行,更大的发展还是需要有更多后继者。”吴新涛2013年接受中新社(中国新闻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自己的一生践行的便是“桥梁”的作用。
吴新涛1939年出生于闽南侨乡石狮市的菲律宾华侨家庭,得益于良 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他自小成绩优 异,1956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 1962年考取了卢嘉锡先生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年轻时的吴新涛受到卢嘉锡先生的耳提面命,也传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自1973年5月进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后,他一直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工作,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吴新涛被美国《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199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涛2019年撰写的书法——《业精至通有专攻,立德树人青胜蓝》
在潜心致研的同时,吴新涛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一直将导师卢嘉锡先生“当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就算不上是好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希望能把前人优秀的经验、理念传承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并有新的作为。
在吴新涛看来,好老师应该是“业精至通有专攻,立德树人青胜蓝”。 在吴新涛办公室的书柜中,珍藏着一排装订精致的书册,便是他历届学生所写的论文集。他的理想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学生。1993 年,吴新涛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授予的第五批博士生导师。他与自己指导的首位 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应用化学》(国际版)上,这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无机化学教授科顿编入《高等无机化学》教科书作为典型案例,同时也被英国《化学与工业》杂志评为 1996 年最杰出的无机化学论文。 而让吴新涛更为欣慰的是,这篇论文在全国众多博士毕业论文中脱颖而出, 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吴新涛也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吴新涛文理兼修、儒雅谦和,常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引经据典,撰写了“乐知出灵感”“研到独创派自立、学至乐知顿悟明”等诗文佳句赠送给学生以勉励他们致学致研。他觉得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到现在,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卢先生对我的影响让我一生受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老师”。
在自己数十年的导师生涯中,吴新涛始终恪守诲人不倦、奖掖后进的师德师风,先后培养硕士、博士 60 余名,为我国化学科研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指导的很多科研人员和学生已成长为该领域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供稿, 文章部分摘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