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在碱性电解水制氢耦合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银发网 2024-12-20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电解水制氢逐渐成为氢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传统电解体系中阳极析氧(OER)过程较为缓慢,导致的高能耗仍然是限制其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电解水制氢与有机分子氧化(如甘油电催化氧化,GER)耦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能耗,还能在阳极产生高附加值产物,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唐志永团队在碱性电解系列研究(Nano Energy 102 (2022) 107615,Int. J. Hydrogen Energy 64 (2024) 476–486,Physics of Fluids 35(2) (2023) 022001,Energy Convers. Manage. 315 (2024) 118747)的基础上,基于电沉积技术研究开发了用于甘油电催化氧化(GER)的阳极电极。相关工作以“3D-Printed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d N-Co2NiO4NF Electrode for Efficient Concurrent Electrocatalytic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Formate”为题发表在Small上。

  

1a48bc097945af9e4ced2bc90abe1bb

  

  研究者通过电沉积、DMF改性等工序在Ni-YSZ基底上成功制备了自支撑N-Co2NiO4 NF电极。该电极的层状N-Co2NiO4 NF纳米片阵列和非晶氮掺杂之间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了阳极GER。三电极体系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极在1 M KOH+0.1 M甘油溶液中,仅需1.07 V和1.183 V即可驱动10和50 mA cm-2的GER反应,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可以与目前文献报道的最先进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相媲美。此外,构成的双电极电解槽(N-Co2NiO4 NF//NiS-Co-NiP)也显示出卓越的性能,仅需超低电压1.24和1.55 V即可提供10和200 mA cm-2,同时表现出出色的法拉第效率(97%)和高耐久性(120小时)。这项研究为制造高性能非贵金属GER电催化剂提供了一条优选路径,为减低碱性电解水过程的总电耗并副产高附加值化学品铺平了道路。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高研院24届毕业生韩兆璟博士和在读博士生陶瀚文,通讯作者为上海高研院唐志永研究员和张洁研究员。该团队专注于氢能领域相关的材料、器件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推动氢能技术的创新,解决氢能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氢能制备、储存、转化和利用的效率。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50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08288, 22278418, 22232003)以及壳牌前瞻科学项目(No. PT1925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