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26日电(记者 贾远琨)让投资有“方向感”,让项目有“成长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市场的深度链接,宝山“三江创坛”走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12月19日至12月30日,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创办的“三江创坛”年度系列活动,吸引了100多家企业、院所、投融资机构的代表参会,分享创新成果、寻找合作伙伴。
创新是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宝山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让市场可“链接”,让科创可“落地”。
以“集”字当头 让科创“链接”市场
一些创业者反映,很多机构只注重投资,没有投后管理,对于创业者来说让项目有成长性是很困难的。而投资者也有同样的苦恼。市场上的优质项目如何接洽、甄别,往往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或者专门的机构指导,仅凭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很难精准“投放”。
“每期三江创坛可以给投资者一次性当面交流十多个项目的机会,并且是经过前期的筛选和专业领域细分的项目,这让我们可以更高效地了解硬科技企业,迅捷地找出值得投资的好项目,实现与创业者的‘双向奔赴’。”多次参与创坛的仓廪资本投资人杨坤这样说。
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朱景宏介绍,投资者希望找到优质的项目,创业者希望找到可靠的投资,三江创坛就发挥了这一“撮合平台”的作用,能够把双方的需求串联起来,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通过举办“三江创坛”“场景科创大赛”“三江共创会”等品牌活动和赛事,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高效串联起各类资源。“三江创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20场,累计超过200个项目,600多家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和产业公司参与。2025年将在常态化举办12期活动的基础上,调动更多资源开放场景,推动成果转化。
上海行知科创学院揭牌。(宝山区供图)
发挥平台优势,除了集中举办活动外,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还形成机构集群、实现资源集聚和系统集成。
——机构集群: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在和上海大学共建环上大科技园基础上,和复旦大学共建了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并积极构建“千禾计划”带教导师库,目前已组建近40人规模千禾计划导师团,提升项目支持力和辅导力。
——资源集聚:宝山区创新推出“先投后股”、“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通过这“三个先后”集聚各类资源为科创项目提供赋能和服务。
——系统集成:通过创立“科创服务一卡通”,实现服务可见即可享;创立“36512345科创热线一线通”,提供24小时科创咨询服务;创立“服务评价一网通”,通过事后点评的方式,形成质量管控体系。
以“集”字当头,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平台和保障平台,让科创可以深度链接“市场”,让投资有“方向感”,让项目有“成长性”。
以“融”字为要 营造科创生态
营造出有助于孵化科创成果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打开科技创新的新空间。改变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现状,消除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问题,需要以“融”字为要,拆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围墙”。
汇集各方力量,实现融合发展,是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找到的创新之路。
——打造“咨募投服”联动体系,撬动更多民营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咨询方面,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与上咨集团合资设立上咨三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形成硬科技评估评级新模式;在募资方面,与上海天使会合作,共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项目;在投资方面,深化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同时探索项目股权投资接力;在服务方面,形成以宝山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核心提供综合性专业服务,与埃米空间等专业机构合作,提供细分专业性服务,共同为硬科技企业在获得资金之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咨募投服”联动,宝山区第一批先投后股项目——天域光联成功获得200万元的民营资本投资。而腾出的200万元先投后股资金将用于支持其他早期项目。
——建立“三个先后”新范式,为创业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先投后股方面,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超过1.5亿元,支持20个科创企业,撬动社会资本2400万元,并实现1个项目转股。先租后股方面,目前已与区内12家优质载体达成合作意向,覆盖多个街镇、园区。先服务后股方面,成功取得区内优质科创企业上海臻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认股权,并取得全市首张以创投机构为主体,以服务换取的认股权证。通过“三个先后”,有效降低了项目早期创业成本。
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不仅成为创新孵化平台,更成为“合伙人”“经纪人”,“共创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三江创坛”持续迭代升级,近期推出的全新板块——场景科创大赛,联合各方构建赛前项目挖掘培训、赛中专业化评价遴选、赛后优质落地孵化的全链条服务,助力科创项目对接市场和产业资源。
12月19日,宝山区举办三江创坛年度会议暨大学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发布了宝山区构建科创生态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体系,深入探讨科技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与集成化科技服务商打造的有效路径,旨在有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
活动现场,4家吴淞材料实验室首批生态合作伙伴获得授牌。吴淞材料实验室由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牵头组建,聚焦成果批量转化,集群专业机构,探路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目前已进驻全市首个以绿色低碳创新及产业发展为特色的碳中和产业园。
朱景宏介绍,通过举办“三江创坛”“场景科创大赛”“三江共创会”等品牌活动和赛事,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高效串联起各类资源。“三江创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20场,累计超过200个项目,600多家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和产业公司参与。2025年常态化举办的12期活动已正式发布,举办时间具体到了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的第三天。同时还确定了每场活动的主导产业方向,有利于调动更多适配资源方的参与,也有利于开放场景,推动成果转化。
以“新”字驱动 夯实制度保障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表示,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宝山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面向未来,将积极探索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新机制,构建更高能级的体系化平台,推动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站”、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孵化园”;链接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加快建成专业孵化器集群;探索更为有效的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市场资源、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三江创坛经过深化,正在探索打造“三江共创会”,结合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宝山分论坛,宝山区推出了各专业赛道的项目共创机制,实现从“吸引项目”到“共创项目”的迭代。
通过制度创新,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还积极组织并形成了新材料共创会,有效整合了北化、清华、西工业等15所校友会材料分会的资源,为科创项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三江创坛”上,专家共议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宝山区供图)
为进一步深挖各大高校的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圈”力量,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已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校友会合作新模式。
而这一次次充分的共创,不仅创出了“项目”,更创出了一个又一个校友会负责人硬科技孵化的新征程。埃米空间的章品书算是校友会负责人以“项目共创”理念转型做早期硬科技孵化的老兵,自他被大学科技园公司“共创共建”的理念吸引来到宝山这片沃土,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陆宇龙、南洋理工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赵军这两位曾在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公司工作的精英,都将要转型成为孵化硬科技企业的创业者。
“科技创业最困难的是跨越死亡之谷,就是从理论到应用模型的开发阶段。这个阶段才是真正需要孵化的,而投资机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虽然这几年都在呼吁机构转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实践落地不多,行业还是需要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大家更有信心。我愿意做头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宝山,与大学科技园公司一起做出硬科技孵化的典范。”陆宇龙如是说。
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正在酝酿推出“裂变计划”,即通过梯次培育方式,用高质量孵化理念培育高质量孵化器,引育一批符合宝山主导产业方向的垂直领域科技服务机构。章品书、陆宇龙、赵军等领衔的孵化器,埃米三江(新材料)、百控三江(邮轮经济、合成生物)、南大三江(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便是此次推出培育的重点机构。这些机构将共同遵循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的十六字孵化理念“项目共创、持股孵化、产业加速、精准赋能”。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是为了投出未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创业者、孵化人汇聚到这长江、黄浦江、蕰藻浜三江交汇处,就在三江创坛年度会议上,“上海行知科创学院”揭牌,立志真正成为“高质量孵化器和独角兽的摇篮”。
傍晚的余晖倒影在波澜不惊的江面,即使在冷冬依然炽烈,三江创坛上每一位参与者,手握手、肩并肩,用共创的理念和坚定的决心共渡“达尔文之海”。难题或许已在他们心中解开,时间会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