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8 月出生于上海,196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70—1991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兰州)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历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1—2018 年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任研究员,历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8 年至今,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主席。
沈文庆
(1945.08— )
沈文庆两岁多时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也不识字,家庭贫困。由于小学和中学时期比较顽皮,学习成绩一点也不出色。上初三的时候,沈文庆读到一些科普小册子并听了一些科普报告,这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向往和对科 学家的崇敬。“将来当一个科学家”成了他学习的巨大动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在复旦大学附中学习的几年里,由于成绩优秀,常常被学校推荐参加各科学习竞赛,获得过多项奖励。其中有一次,他获得了数学优胜奖,颁奖的是大数学家谷超豪。少年沈文庆以这样的方式亲近他非常敬慕的数学 家,心情激动不已,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科学家。
2002年,在中科院上海分院11号楼院长办公室,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
1979年,在德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实验
1962 年,沈文庆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但当了解到我们国家急需发展原子能事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核物理专业,并做好了为发展核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准备。
1964 年,清华大学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练的同学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总理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好消息。同学们回到学校后,奔走相告,沈文庆也参加了同学们在校园内组织的祝贺游行。由此,他更深切地领略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伟大,体会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使命,更加坚定了为科学而献身,为祖国作贡献的决心。1970 年,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他进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兰 州)工作,开启了热爱一生的科学研究事业。
科学家要拥有“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的精神,要追寻“真性情”。寻求真理是沈文庆快乐的源泉,然而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要选拔出国人才进行学术交流。由于工作刻苦并成绩优异,1979 年 2 月他被国家派往联邦德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当时,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距。 就拿计算机来说,德国的研究所里已经有可以联网的计算机了,而我们根本不懂如何使用计算机。沈文庆找到了有关计算机的说明书,一共 6 本厚厚的“天书”。他花费了整整 3 个月的时间,终于过了计算机应用这一关,因此还受到了联邦德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副所长博克教授的高度评价。 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眠四五个小时,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科研攻关上,只因为心中始终存有一个信念:中国人不会比别人差,我们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并且要做得更好。两年后,他圆满完成了承担的研究工作, 在重离子引起的转移反应的特性,势能面对重离子引起的核反应的影响等方面得到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心大型磁谱仪的良好运行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程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果均发表在权威杂志上。
2010年,在上海市科协接待室,时任上海市科协主席
作为科研人员,要保持初心,坚持信念,肩负使命,通过实际行动为所在的科学领域做出贡献,为国争光。 德国有一个大众基金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由专家学者组成,基金来源于大众汽车公司每年捐出的 1%利润,用以资助在德国工作的青年科学家。沈文庆获得了基金会的资助共 20 万马克,回国时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当时最先进仪器设备,德国专家知道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可别成了废钢烂铁”,不久后,德国专家来到中国后看到沈文庆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将仪器应用得非常好,并做出了很好的实验结果,他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并大加称赞。后来,德国专家又多次来中国,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并与我国科学家建立了很好的友谊,这源于他们对中国科学家科研能力的肯定,源于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尊敬。
在沈文庆的科研道路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20 世纪 80 年代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 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 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90 年代和学生一起,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 BUU 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轻丰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弥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等等,由于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1987 年沈文庆被评为甘肃省中青年优秀专家,1991 年被原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出国留学人员,1992 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总结自己的科研之路时,沈文庆说:“我刻苦自学的动力来自对科学的热爱,来自对核物理、原子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信念。当知道我们国家急需发展原子能事业时,我就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核物理专业,而且为了掌握这门专业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自打我认准了核物理专业时,我就做好了为发展核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准备,而无功利主义可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供稿,摘自 2012 年 10 月 10 日 B3 版 《上海科技报:赤子之心追求科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