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023年9月20日报道,据日本《每日新闻》7月24日报道,在美容行业,年轻是王道,抗衰老非常热门。当今的时代是衰老令人忌讳讨厌,但你知道有不会衰老的野生动物一说吗?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小林武彦指出,衰老是人类独有的特权。以下就是小林的“衰老常识”。
野生动物很难衰老
野生动物不会有衰老,一时之间这令人难以置信。当记者说出真实想法后,小林摇了摇头。“不不不,除了人以外的动物,都是活蹦乱跳时就死掉的。”它们活着的时候很健康,死的时候很突然。
他用鲑鱼来举例。“那种鱼,从海里逆流而上,洄游到淡水河里,雌鱼和雄鱼交配后产卵,然后很快就会死亡。总之,在完成生殖活动之前,它们拼尽全力工作。但是,紧接着大脑就会萎缩,不再分泌激素。对鲑鱼来说,衰老就意味着死亡。”
第二个例子是大象。“这种动物不会得癌症。动物细胞本身的大小基本相同,所以动物个头越大,细胞数量也就越多。大象身体比人大100倍,患癌症的概率应该多出100倍。但是,大象不会得癌症,可以活60年以上。它死亡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心肌梗塞和循环系统的病变,基本上不会衰老而死。野外世界中不存在年迈的大象。”
即使是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动物,基本上和人类的结构都相同。据说,黑猩猩的遗传信息与人类有99%相同,但它们似乎也是在变得衰老之前就会死去。
“被人饲养的宠物和动物园的动物的确会活到很老,但那是例外。野生动物本来是没有衰老这回事的。衰老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在死前得了传染病怎么办?会传染给整个群体吧。那还不如早点死去。”
那么,对人类而言为什么衰老比较常见呢?或者说,衰老到底意味着什么?小林首先解释了死亡的问题。
“遗憾的是,生物一定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他说的是最近流行的一个关键词。本来是具有积极意味的一个词,但听起来总觉得有些消极。
死亡也是进化过程
他说:“生物要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和选择。随着老一代的死亡、新一代的诞生,生物会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也就是说,用死亡来换取生命。死亡是延续生物生命的原动力。”
死亡对于个体来说是生命的终结。但从整个物种来看,似乎是进化的必经过程。作为种子,要通过“反复再建”,来确保多样性。
他说:“由于过去有无数生物的死亡,我们才得以活在今天。生物的子代比父母一代更具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更优秀,所以父母一代繁衍下子孙后最好马上死去,这是生物世界的常识。”
父母会把接力棒传给孩子。生命的接力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因为存在死亡。
据小林介绍,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绳文时代,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后来的日本人寿命也不算长,据说在平安时代是30岁,明治时代也就四十三四岁。如今衣食住相较稳定,再加上医疗发达,日本人进入了长寿时代,女性平均寿命87岁,男性平均寿命81岁。
但是,不管寿命延长多少,死亡还是令人恐惧。虽说生物中只有人类才有条件变得衰老,但所有生物都有死亡的一天。
对于这种恐惧的感觉,有没有什么办法破解呢?小林摇了摇头。
认真对待漫长晚年
小林接着说:“与其考虑死亡,不如考虑晚年的生活方式。因为现在人们的人生中会有漫长的晚年。”
衰老究竟是什么?老化有各种表现,比如毛发脱落、皱纹堆积,而所谓衰老就是“DNA损坏”。随着年龄增长,DNA会逐渐受损,细胞功能也会逐渐下降。衰老似乎与生殖能力终结密不可分。
小林指出,例如黑猩猩等哺乳动物的雌性,在绝经后很快就会死亡。“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野生动物会在绝经后老化、死亡。从人类的情况看,女性的闭经时间约为50岁,这之后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老年生活’。”
这样说来,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来看,剩下40%以上的时间是在老年期。
一说到老年,总觉得有些悲伤,但小林坚决地说:“这是大错特错的。”
然后,他问道:“知道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会有漫长的晚年生活吗?”
没错,这里才是此次谈话的核心所在。为什么人才会有老年呢?
“因为这样对生物比较有利。在进化过程中,拥有更长寿、能活到老年基因的人会存活下来并繁衍子孙。”小林继续说道。
“爷爷奶奶都可以代替年轻的父母来照看孩子,用经验知识指导年轻人。这样的共同体有统领,效率高。有老年人的共同体生产率更高,所以有利于人类进化。”
小林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是为了私利私欲而行动。这一点和野生动物一样。但人上了年纪就会变得越来越利他。如果由公共意识更强的老年人来支撑更具抱负的年轻人,实际上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对人类来说,活到老年的人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