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原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长期从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和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总体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神舟飞船应用系统总体以及神舟二号和神舟五号飞船应用系统船载设备研制、发射以及在轨飞行试验工作和包括新一代北斗导航首发星在内的12 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林宝军
(1963.02— )
一纸调令, 来沪组建“战神团队”
林宝军的名字总是与北斗三号联系在一起。其实, 在2009年来到上海组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发团队之前,他已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2004年,因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突出贡献, 他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者之一。
一纸调令,林宝军“承国家之志”,来到上海“铸时代新星”。一走进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迎面就能看到这两句话,而他对这两句话有着无比深刻的体悟。林宝军说,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就是要有所担当,“既然轮到我们上场, 就一定要进球”。
2009年,刚组建的小卫星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数都是初出茅庐的硕士、博士。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一大堆卫星研制的世界级难题:寿命要达到 10 年以上,可靠性要提高,同时还要降低发射和制造成本,这 样的卫星该如何设计?北斗要实现全球组网,但无法全球布设地面基站,技术如何突破?所有核心部组件必须自主可控,如何实现 100% 国产化……
数年如一日,把一天当两天用,林宝军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队伍,攻克了100多项关键技术,使北斗卫星达到了比肩世界一流的水平。
2015 年,北斗三号首发星成功升空入轨,这颗卫星惊艳了世界:800多公斤的“苗条”身材,却能实现三四吨重卫星的功能;“优雅”的外形下,集成着 70% 的新技术,打破了航天领域一颗卫星新技术使用不超过30%的不成文规定。
2018 年,又是这支团队,一年中将8颗北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助力北斗三号系统创下世界卫星研制和发射的历史纪录, 被业界称为“战神团队”。
北斗工作——运控大厅
外国人做不出, 不代表不可行
回首十多年北斗创新路,林宝军反复提到的就是“观念突破”“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外国人做不出,不代表不可行”,他认为,创新自信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
“理念和观念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难。”林宝军清楚记得,2015年7月, 他花了整整一周来说服身边专家接纳一个新观念,并朝着这个方向尝试,“现在大家都觉得这项创新太值得了”。
“很多新技术,在我们看来,只要符合客观规律、工艺成熟,再加上充分的地面验证,就是靠谱的技术。”林宝军以北斗三号卫星的星敏定姿系统为例,虽然从未在导航卫星中使用,却已在低轨卫星上用过,别人眼中的“冒险”,其实安全系数相当高。
从一开始提出方案时的“孤立无援”,到如今“等林总到场拍板”,林宝军的自信在一次次成功抉择中不断提升。尽管如此,他时常鼓励年轻人提出不同意见, 积极支持其中的好想法,“敢于否定自己, 也是一种自信”。
时任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提出,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
林宝军(左三)与青年科研人员讨论方案
林宝军认为,创新就该超前布局,“我们必须正视国家需求,直奔目标而去, 哪怕有千难万险,哪怕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只要蹚出一条路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自主创新”。
为诗与远方, 铺就坦荡星途
随着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1亿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30%和90%的份额。
每当听到相关消息,林宝军就会感到一种欣慰。“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路途坦荡。”他说,自己愿意做一名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为我国导航事业辟出一条坦途大道, 让更多后来者昂首阔步, 为创新中国奋发图强。
其实,林宝军也是一个爱写诗的人,而且喜欢写藏头诗。团队研制的卫星每发一颗,他就会赋诗一首。今年 6 月,在北斗星座成功收官之际,他以新时代北斗精神藏头,写道:“自主铸就北斗星,创新擘画玉汝成;开放彰显乾宇志,融合时空谋共赢。万众抗疫同舟济,一心相异退群声;追求普惠华夏愿,卓越湛卢献和平。”他将我国的北斗星座比喻为仁者之剑“湛卢”,以表达普惠世界的“华夏愿”。
唯有这样的目标与追求,遇到困难才不会倒下;也只有用激情和耐心冲破各种阻力,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林宝军说,星途遥遥,永葆创新激情的科技工作者都是最美的。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