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194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1958年被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从事理论工作。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
王承书
(1912年6月26日 — 1994年6月18日)
“我愿意”不只是新婚夫妇对彼此的誓言,更是王承书报效祖国坚定信念的表达。
1958年,我国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国家希望王承书挂帅。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王承书而言,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但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她明确表示,这项工作谁都没干过,谁干都不容易。别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而且还带着年轻同志,只有她刚回国工作,还是她去干对工作的影响最小。
接手工作后,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聚变研究部进修和工作。在那里,她抓紧机会了解苏联核聚变学科的发展状况。学习结束, 火车从莫斯科到北京一周的时间里,她翻译了《雪伍德方案——美国在控制聚变方面的工作规划》。不久之后,她又翻译了《热核研究导论》等著作。
这些著作全面介绍了核聚变方面的基础理论、方法和现状,对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起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正当王承书准备在热核聚变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时,因为第二次“我愿意”,她“消失”了30年。
当时,我国浓缩铀生产陷入困境,而浓缩铀生产是原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面对这种形势,1961年3月,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承书同志, 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你看行吗?”王承书平静地说:“我愿意。”
这次选择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所有成绩,甚至对丈夫都要保密。
当时时间紧迫,工作计划是按原子弹爆炸的倒数时间表来安排的。 王承书带领一批理论计算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使用当时国内刚启用不久的电子计算机做了大量计算。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曾到铀浓缩厂做过一次调研。 当问及有无把握按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时,他将目光投向了王承书。
王承书坚定地回答:可以。 张爱萍又问:有什么依据?
王承书回答:我们所做的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能按时生产出合格产品。在我的承诺中,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外,其他的都能兑现。
果然,她和同事们提前完成了供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料的任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主席称赞她:“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随之而来的,是组织交给王承书的第三个任务。
当年,国家决定成立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所,同时正式下达研究大型国产扩散机的任务。钱三强再次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王承书第三次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她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在她的领导下,大型气体扩散机很快进入设计研制阶段。
因为“我愿意”,王承书不畏艰难,主动把自己的姓名“藏”了起来 把自己的贡献“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