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尊琪 (1942年6月3日—2018年5月28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固体激光组组长; 1976年担任激光等离子体诊断室副主任;1986年担任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
林尊琪
(1942年6月3日—2018年5月28日)
1959年,高考后的林尊琪在报考大学专业时,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只因招生简章上说这是像“盐”一样对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研究生阶段,他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并于1964年正式留所工作,由此开启了他与激光结缘的一生。
1997年底,神光Ⅱ工程进展遇到重大困难。林尊琪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了工程项目一线总指挥、技术负责人的重任,从系统的设计和元件的品质着手抓光束质量问题。
在神光Ⅱ工程多功能光束系统研制期间,针对大口径光束空间滤波器出现的光束质量较差问题,林尊琪不循规蹈矩,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非球面透镜作为空间滤波器的输入透镜的方案。当时,国内尚未有使用非球面透镜作为空间滤波器透镜的先例,国外也鲜有报道,大家对此有很多质疑。而且,该透镜的加工难度高,实际应用后的结果难以准确预测。
在多次讨论和争执中,林尊琪耐心说服大家,并就可能的鬼像等问题制定了充分的技术预案。最终,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非球面透镜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口径高通量激光的传输问题,并成为后来各型大型激光驱动器中采用的技术要素。
在随后的驱动器升级装置项目中,林尊琪又果断提出采用大口径四程腔放加二程助推放大的技术方案,同时带动国内关键单元技术的发展。
当加工能力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时,林尊琪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团结兄弟单位联合攻关,成功攻克一系列制约装置输出性能达标的技术难题,最终使驱动器升级装置实现了大口径多程放大,装置单束综合输出性能达到了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水平。
在两年多的攻关时间里,林尊琪与一线科研人员并肩战斗,从前端种子到靶场输出,逐个单元解决问题。为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他总是在工程实验的第一线。至今仍有人记得神光安装滤波作用的小圆屏时,已是花甲之年的林尊琪钻入直径不到80厘米的空间滤波器管道内蹲着指导安装;也记得他爬上三米多高的靶场桁架上将200余斤的仪器安装到位的身影。
在林尊琪的带领下,神光Ⅱ工程实现了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历史上的飞跃,进入国际最先进的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