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 ( 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嘉兴市。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2001年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吴文俊
( 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
吴文俊对于用新型工具助力数学研究,有着非常前瞻的眼光。1977年, 他就提出,对于数学的发展,对于数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计算机给数学带来的冲击,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将与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现在的计算机通过小型化而成为每个数学家的囊中之物,这一设想将成为现实,数学家们对这些前景必须有着足够的思想准备。
正是这些分析和判断,让他在用计算机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取得了突破,从而开创了数学机械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吴文俊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扩展到了更一般的方程机器求解,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领域——数学机械化,并获得了极广泛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的方法正在渗透到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同时被应用于机器人、连杆设计、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技术领域。
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开拓的新的数学道路, 整个过程体现了吴文俊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吴文俊经常强调,“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跟着别人跑”,“走自己的路”信念非常坚决。“外国人有道理我当然会跟,我不是不学外国,外国的东西我都看了,并不是不看, 我吸收我觉得正确的部分,不能说外国人怎么搞我就得怎么搞。”
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到数学机械化理论,吴文俊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2006年,吴文俊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评奖委员会在评论中写道:“吴的方法使该领域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性变化,并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变革。通过引入深邃的数学想法,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该方法被证明在解决一大类问题上都是极为有效的,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初等几何领域。”其工作“揭示了数学的广度。 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面对这些光环,吴文俊却从未有丝毫的骄傲。他说:“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最重要的工作是科研。我欠的‘债’, 是科学上的‘债’,也是对党和国家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