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践行“六艺” 诗画人生——访《碧柯文苑》杂志主编姜玉峰先生

银发网 2025-07-07

来源:碧柯文苑

  

  退休,人生犹如奔流大江大河转入潺潺林间小溪,卸下肩头担子不为政务烦扰,清幽安逸朝暮悠长,三餐四季之外又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

  

  姜玉峰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践行‘六艺’,涵养‘三观’,美化生活”“晚年好静,适当忙碌”!

  

践行“六艺”  涵养“三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姜玉峰先生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分配到安徽凤阳县教育局教研室,当时正值全国“批林批孔”运动时期,为了配合大批判他领了任务研究“孔子与教育”“孔子与六艺”,不曾想却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智慧之门。

    

1

姜玉峰先生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礼乐文化强调道德和社会秩序,射御则强调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和书法,数则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的传授。“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儒家注重教育,认为教育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六艺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此,姜玉峰先生重拾已有幼学基础的书法技艺,工作之余拿起毛笔临魏碑、柳公权《玄秘塔碑》《蒙诏帖》,读《芥子园画谱》,正所谓“临摹既久,豁然贯通,不知物我之有间也。”魏碑笔划严谨、朴厚灵动,“柳体”骨力劲健,天长日久滋养了他的笔力。此后,在多年的政务生涯中列撰报告大纲、批文件他都用毛笔,待到退休后再去老年大学系统学习国画,观赏研习《中国名家画集大全》不辍,使自己的书画艺术都得到了不断提高。

  

诗词书画  亦写心志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书画亦写心志。

    

2

春城得意(皮雕)  姜玉峰 书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诗书画同宗同源理论,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诗歌有“味外之旨”,有“韵外之致”,书法也有神品,画也有画外之趣,让人产生独特的艺术感受。尤其宋元以来兴起的“诗书画三位一体”,诗与画不再是一枝双花,加上书法成了一枝三花。

  

  中国诗与画关系特别密切,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全面修养,许多诗人兼长书法和绘画。诗书画合一在具体作品的实践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需要画家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能够随心所欲直接在绘画中表现诗意、画意,诗书画合一要求有十分的难度和高度。唐代王维,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唐寅、沈周、徐渭等大画家兼善书法诗歌,是诗书画一体的杰出代表,皆是姜玉峰先生推崇的名家,他尤其受董其昌“云间画派”“云间书派”影响至深。

    

3

山涧归舍图(国画)  姜玉峰

  

  多年来,姜玉峰先生在诗坛书画园地辛勤耕耘,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他身体力行倡导践行“诗书画合璧”相得益彰,创作了诗词逾1万首,绘画题诗400余首,楹联1 000余副,书法和山水人物中国画各有数百幅,在诗书画合璧中得到物质给予不了的精神享受。他也在不同场合深刻地感叹,现在“诗书画”割裂现象比比皆是,诗词创作重视格律却远离了文化远离了文人,写书法绘画的人不会作诗只会“抄”诗,因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美感,这些都有悖于传承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初心。

  

晚年好静  适当忙碌

  

  2002年后,姜玉峰先生从丁公量、巴延年等前辈的手上接过“碧柯诗社”社长之职,在“碧柯诗社”做了几项改革,比如,拓展创新诗社诗歌创作内容,在原来坚持古典诗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自由诗/新诗;扶植新声诗社,发现诗词、楹联创作人才,团结同行共同前行;重视诗词理论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经常组织诗社活动,扩大了诗社的规模,吸引申城兄弟诗社的文友参加活动,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好评;在《碧柯诗词》的基础上,2022年创办综合性文艺刊物《碧柯文苑》、推出杂志微信公众号,饱含深情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或赞美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怀念故友挚爱,处处传播正能量,丰富了科技系统离退休干部的精神生活。

    

4

书法作品  姜玉峰  书

  

  姜玉峰先生还策划组织了楹联学会为陈云纪念馆征集楹联活动,在全国范围征集了3 000多副楹联,最终遴选录用40多副;打造皇廷大酒店“上海楹联示范基地”,为一个场所的规范用联提供了文化样本;他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诗词创作活动,如受邀参加苏州纪念新南社成立100周年、昆山纪念顾炎武诞辰400周年等多项文化活动,他自撰自书的楹联(诗作)在召稼楼、嘉定南翔中学、四川成都道教学院都有勒石刻碑或悬挂于墙;他参加了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展出3副联墨作品;诗联作品经常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联墨作品十多次在上海参加展览;2014年光明日报社在云南玉溪创办“秀麓光明讲堂”,第一节课就由姜玉峰先生主讲楹联与中国传统文化,刘伟副总编陪同,继而在《光明日报》发表整版楹联理论文章《谈古话今说楹联》(2014.4.14);他还受上海市文联委托,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周慧珺撰写挽联;他创作的国画作品数十次被选作刊物封面;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为市民送春联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他为参加校庆的十多位同班同学每人“量身定制”创作书写了对联。忙忙碌碌,是自洽更是布道,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唯愿所有的耕耘都开花……

  

5

东坡惠州造像(国画)  姜玉峰

  

  姜玉峰先生说,诗词创作书法绘画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沉浸在写诗和书法绘画创作中犹如日日习练“坐禅功”,凝志静修,切实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2024年七八月份,他选择去云贵避暑休养,避开了申城漫长的炎夏炙烤,每两天选择在云贵当地参观游览大好河山历史名胜,边欣赏美景边构思诗词书法画作,晚上即有感而发写出诗词楹联,隔数日即有书法、绘画作品分享在朋友群里,是创作也是“二次欣赏”,奇妙无比。

  

  “青山在,人未老”。退休了,人生的道路还在继续向前。践行“六艺”,提升精神生活品质,拒绝内耗自己。中老年人要关注健康颐养天年,也要富养自己的精神生活!

  

  专家简介

  姜玉峰,曾任职于安徽省凤阳县委、滁州市委宣传部、滁州日报社,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计算机报社、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现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朱元璋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碧柯诗社社长、《碧柯文苑》杂志主编。倡导并践行“诗书画合璧”,诗书画作品多有发表和展出,曾获“全国联墨双优艺术家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