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光千年照浦江——“万象本色”德化瓷大展寻踪

银发网 2025-08-04

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吴靖豪

  

  穿过中华艺术宫标志性的红色斗拱,展厅穹顶投射的柔光如月光流淌在素白瓷胎上。这场“万象本色”德化瓷大展,以200件跨越千年的白瓷精品,在浦江之畔构筑起一座立体的陶瓷文明史。

  

  步入“历史钩沉”展区,1822年沉没的泰兴号商船残骸赫然眼前。船体肋骨间散落的青花瓷片,在冷光下泛着幽蓝光泽,仿佛还带着南洋海水的咸涩。玻璃展柜中,泉州博物馆藏的明代“猪油白”观音像与沉船瓷片遥相呼应,温润釉色恰似海上丝绸之路的月光。

  

1

2

  

  策展人特意设计了“德化白瓷进化色谱”,从夏商原始青瓷的土黄,到明清象牙瓷的乳白,釉色变迁如一部无声的文明史诗。 在沉船装置旁,多媒体投影循环播放着郑和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的动画。伸手触摸虚拟海图,指尖划过之处浮现出德化窑址分布,突然明白为何马可·波罗称德化瓷为“白色黄金”——这些温润如玉的器物,曾是连接东西方的硬通货。

    

3

4

  

  在“盛世鼎新”展区,首先被“世博和鼎”的恢宏气势震撼!它是2010 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曾以新闻报道的 5.6 亿元保价引发世人的好奇与关注。瓷鼎高 129 厘米,融合青龙白虎等传统祥瑞与奥运人形篆字、橄榄叶等现代元素,鼎内手工捏塑的百朵瓷花暗合“百花齐放”核心内涵。凑近细看,花瓣脉络纤毫毕现,灯光下竟能透出瓷胎的半透明质感。据介绍,这件世博会镇馆之宝采用“双层透雕”工艺,烧制时需精准控制窑温在1300℃,稍有偏差便前功尽弃。

   

5

6

  

  毗邻的“玉玲珑梅瓶”则展现着另一种极致。金砖国礼同款作品上,通花瓷技艺将瓶身镂空成缠枝莲纹,薄如蝉翼的瓷片在气流中微微震颤。创作者陈明华的通花绝技让人联想起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透雕瓷瓶,但这件作品的瓷胎更薄、透光性更强,堪称“指尖上的芭蕾”。

   

7

8

  

  在“未来可器”展区,德化瓷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白瓷的固有认知。“神话”中的玉漱公主身着0.2毫米薄胎瓷衣,纱裙在灯光下白中透红,发丝根根分明。创作者连德理耗时7年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让坚硬的陶瓷化作绕指柔纱。屏住呼吸凑近细观,竟能看到瓷衣下若隐若现的肌理。

  

9

10

  

  “极彩·如愿多宝佛”则是一场色彩的狂欢。象牙瓷胎上,唐卡矿物色绘制的宝相花纹与红宝石、绿松石交相辉映,佛身镶嵌的七宝在不同角度折射出七彩光芒。这种将国家级非遗唐卡绘画与德化瓷结合的尝试,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属首次。

    

11

12

  

  苏献忠的“纸”带来颠覆性体验。层层叠叠的瓷片薄如蝉翼,表面刻意保留着手工捏塑的褶皱,当轻轻触碰,竟感受到瓷片的柔韧。艺术家想通过这种“刚与柔”的对比,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

    

13

14

  

  走出展厅时,夕阳正为中华艺术宫镀上金边。回望这场跨越千年的瓷艺对话,似乎读懂了策展人张晓凌的深意:从泰兴号沉船的瓷片,到“月球甜筒”的萌趣造型,德化瓷始终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万象本色”。就像“神话”瓷衣透出的胭脂色,古老的技艺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当代的月光下绽放新的光芒。

  

《观中华艺术宫 “万象本色”展》

红墙斗拱映瓷光,千载德化韵未央。

泰兴沉梦载青芳,和鼎千花凝玉章。

纱衣半透胭脂色,彩佛新装焕古唐。

纸皱犹能承素手,月筒轻捧见新肠。

  

  注:首联点出中华艺术宫(红墙斗拱)与德化瓷展核心;颔联写泰兴号沉船青花瓷与“世博和鼎”瓷花;颈联绘“神话”薄胎瓷衣与“极彩多宝佛”唐卡元素;尾联咏“纸”的可触质感与“月球甜筒”的创新,末句暗合“传统新生”主旨。全诗以“光、央、芳、章、色、唐、手、肠” 通押阳韵,融展品意象于诗境。


  15


  吴靖豪,上海市科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