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激励人心的“向经典致敬”

银发网 2025-08-25

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 陈永宁  

  

  和《远方的家》一样,中央电视台第四套中文国际频道的综合性文艺专题《中国文艺》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栏目,尤其是其中的“向经典致敬”环节。

  

  2016年5月28日,“向经典致敬”介绍的人物是人民音乐家、《国歌》曲作者聂耳。看过很多次“向经典致敬”了,每次都很感动,但这次尤甚,看完后心里有很多感触!

    

1

人民音乐家聂耳铜像矗立在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和乌鲁木齐路三角花园的绿地中    陈永宁  摄影

  

  聂耳只活了23岁,艺术创作巅峰只有3年。如同节目中嘉宾甲丁所言“如果多给聂耳30年,他将留给世界更多的音乐作品。”

  

  看完本期节目,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聂耳所有的音乐作品已经和他本人融为一体,确实是歌如其人,人如其歌。每次当我唱起《国歌》,神圣的时代感和使命感都会油然而生。当我在节目中听到聂耳的其他音乐作品和嘉宾的解说,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聂耳的创作情感,似乎触摸到了聂耳的心跳,屏幕上聂耳的画像变得栩栩如生,我们成了同时代的人。

    

2

云南昆明聂耳墓园

  

  40多年前初中毕业,我和同学们曾一起高唱《毕业歌》。今天坐在屏幕前的我,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随着《毕业歌》的音乐响起,心理年龄顿时回到了当年青涩的我,眼中充满激情的泪水:我的“青春”我做主,还要再干20年!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是啊,一个人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不分老幼,只要对社会有贡献,只要对民族有建树,就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否则,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代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组。然而,聂耳的作品已经过了80年,却依然充满生命力,为不同年龄层的听众所接受,没有代沟一说。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是因为激荡人心、凝聚人心而成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么《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呢?一样的荡气回肠,让人难忘!聂耳是如何做到的?

   

3

云南昆明聂耳墓园

  

  “向经典致敬”节目中介绍了聂耳的创作笔录:“不与生活接触,无有为生活的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有产生伟大的作品。”这不但揭示了聂耳作品成为经典的秘密,也提示了如何来抹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国之歌,民族魂。聂耳的创作笔录越嚼越香:不要脱离社会,不要脱离现实,做一个有自己人格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


  陈永宁,博士、中国驻外使馆科技外交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