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1938年被聘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春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1951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同年被任命为即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数学家下工厂能有什么用?华罗庚曾成功打样。
1965年开始,华罗庚带着工作组奔走全国,推广使用优选法、统筹法。 1970年6月,在上海炼油厂开展试点工作时,他们恰逢工厂在降低某型号防冻剂的凝固温度上遇到了问题。有关部门要求防冻剂在零下40℃不凝固, 一位工程师带领工人花了6个月,试验了137种不同的化学配方, 最后只能使油的冰点达到零下37℃。他们断定这已经是能得到的最好配方,准备鸣金收兵。
华罗庚查看了实验记录后,认识到防冻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他跟学生一起,用优选法中的梯度法进行计算,很快就提出来一个新的化学配方。
工人们难以相信,认为没有再试验的必要。但为了让华罗庚放弃, 他们决定姑且试试看,结果冰点一下达到了零下42℃。这下所有人都服了。
从此,华罗庚“神来之笔一点,就点出了一个好方案”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后来,“双法”在各行各业推广,效果显著,在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
华罗庚在谈到推广数学方法的体会时,提出过三条原则:第一,为谁、 目的是什么;第二,用什么技术;第三,如何推广。
对于第一条,他认为首先要在专家和工人之间找到共同语言,有共同的目标。第二,方法和技术要有群众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要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成效,方法在推广前必须经过实践,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指导。第三,要亲自下车间,从小项目做起逐步扩大、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