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银发网 2025-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年08月02日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深入城市乡村开设讲座,为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通过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科学知识……两院院士不仅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本版今起开设“院士讲科普”栏目,邀请两院院士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社会民生热点等撰写科普文章,解读科技趋势,介绍前沿新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栏目首期推出整版特别报道,5位院士讲述多年参与科普工作的心得。

  

    1、把科学讲成故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我今年90岁,头发都白了,但心还热着。有人问:一个搞月球探测的科学家,一把年纪了,为什么要在网上讲“玉兔”、谈“嫦娥”、聊深空探测?

  

  我说,因为把科学讲成故事,科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只有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爱上科学,中国航天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后浪”。

  

  小时候,我常常仰望月亮,被古人赋予月亮的浪漫别名所折服:玉盘、冰轮、蟾宫……这些名字背后,是中华文化对月亮的美好想象。更奇妙的是,月面阴影轮廓竟与“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巧妙契合。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科学的诠释,科学也需要人文的温度。

  

  科普,是我一直乐意做的事。1978年,美国赠予中国1克月壤,那是中国科学家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探索月球奥秘的起点。这份月壤一半用于科学研究,另一半交给北京天文馆展出。这是因为,科学探测的成果不应只“锁”在实验室,而应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那该如何做科普呢?当下,短视频是一种好方法。中国儿童中心联合科学追光者、抖音等机构推出“给青少年的科学讲堂”等融媒体产品,就是科学家做短视频科普、分享知识的一种尝试。我也很愿意参与其中。在科普内容上,要扎扎实实、实事求是。青少年需要了解各门科学,拓宽思路、扩大知识面。

  

  短视频的优势在于传播快、易获取,但系统性不够,需要将短视频和系统的科普报告结合起来。结合两者的优点,根据听众的需要,我都会认认真真、用心用情地去做。

  

  我做科普,就是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加深大众对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理解,让大家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中国的创新发展,从而受到鼓舞,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空间时代,“空间时代”这个词让我热血沸腾。如今,我希望能借助网络成为“喊话”当代青年的“大喇叭”,就像当年县城广播激励我报考地质学去找矿,为国家的工业化打先锋。“月球上真有嫦娥吗?”孩子的好奇提问,正是科普播种的机会——每一个天真的问题,都可能孕育未来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