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檀园之美

银发网 2025-09-19

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吴靖豪  

  

  檀园,这座被《上海园林志》称为“文人园林活化石”的秘境,藏着太多等待被发现的惊喜——或许是青檀树下漏下的斑驳光影,或许是葫芦池里倏然摆尾的锦鲤,又或许是某块砖雕里藏了四百年的故事。

   

1

  

  踏入檀园的刹那,最先攫住目光的必是那方葫芦形的芙蓉沜。三孔石桥横跨水面,将池景分割成流动的诗行,阳光穿过“步蘅舸”画舫的雕花窗棂,在碧波上织就细碎的金网。若逢暮春,岸边垂丝海棠落英缤纷,花瓣浮在水面随波轻晃,恍若李白笔下“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意境。

  

111

  

  沿曲廊徐行,会发现园林的每一处转折都藏着巧思。月洞门框住“招隐亭”的飞檐,青石板路随山势起伏如琴键,就连墙角的一丛修竹,都恰好斜倚在白墙上,构成天然的水墨小品。登上假山之巅的招隐亭,全园景致尽收眼底:“宝尊堂”的黛瓦与云翔寺的塔尖在天际线相遇,廊腰缦回处偶有汉服姑娘执伞走过,衣袂翩跹如穿越而来的画中人。

   

3

  

  檀园的灵魂,始终系在明代文人李流芳的衣襟上。这位“嘉定四先生”之一,在宝尊堂的案头留下太多故事:墙上悬挂的《秋林远岫图》里,能发现他“画不似真山,却得山之魂”的笔墨哲学;展柜中泛黄的《檀园集》手稿,还能读出“市嚣不至,水木清华”的归隐初心。

   

4

  

  最动人的发现往往藏在细节里:“慎娱室”的紫檀木书案上,砚台凹槽里似乎还凝着未干的墨痕;“剑蜕斋”的博古架上,一尊明代青瓷瓶插着几枝干枯的莲蓬,让人想起李流芳与友人在此“煮茶论画,竟日忘归”的妙境。每年深秋,园方会复刻当年的“檀园雅集”,古琴声从次醉阁飘出,与桂花香缠绕着漫过曲桥,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5

  

  檀园的美,是会随季节换装的。初春,“谷诒燕翼”门楼下的玉兰花堆雪叠云,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走上去像踩碎了月光;盛夏,翏翏亭畔的紫薇开得如火如荼,与池中睡莲相映成趣,蝉鸣与水声织就天然的交响曲;暮秋,鸡爪槭将假山染成绯红,落叶飘进芙蓉沜,惊起群鱼争食;隆冬雪后,整片园林素裹银装,宝尊堂的红灯笼在白雪映衬下,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炭火。

  

6

  

  不同时辰来访,又会撞见不一样的惊喜。黎明时分,薄雾尚未散尽,画舫在水面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正午阳光最烈时,躲进次醉阁的美人靠,看阳光透过雕花窗在地上投下几何图案;黄昏则是摄影爱好者的盛宴,夕阳为亭台楼阁镀上金边,水面倒影被染成琥珀色,按下快门便是一幅天然的《晚园归棹图》。

  

  这座园林从不是静止的古董。在十方美术馆,李流芳的山水册页旁,可能挂着青年艺术家的数字水墨;“扇福来”特展上,任伯年的花鸟扇面与现代设计师的国潮文创同台亮相。每年端午,孩子们会在曲廊下挂起亲手绘制的香囊;中秋之夜,猜灯谜的笑声会惊飞檐角的夜鹭。

   

7

  

  在这里,每一步都是新的发现。或许你会在某块不起眼的湖石上,找到明清匠人留下的凿痕;或许你会在雨后的青檀树下,拾得一片带着露珠的红叶;或许你只是坐在步蘅舸里发呆,却突然读懂了李流芳“一生爱此清净地”的执着。感慨之余,我请AI写一首宋词·鹧鸪天以纪之。

  

8


《鹧鸪天·檀园寻幽》

  

雾锁青檀水拍廊,葫芦池漾碎金流。

步蘅舸外花粘袖,月洞框住飞檐瘦。

碑字古,墨痕留,长蘅风骨嵌砖楼。

四百年光藏一握,桂香随笛过曲桥。

  

  注:词中“葫芦池”“步蘅舸”“月洞”皆为檀园实景;“长蘅”是李流芳字;“碑字”“墨痕”呼应其诗书画成就;结句以“桂香”“笛音”暗合当代雅集活动,融古今于一境。

  

9

  

10

  

  吴靖豪,上海市科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