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英:用10年回答权威的17个问题

银发网 2025-09-25

  尹文英 (1922年10月18日—2023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北平乡。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助理研究员;1950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及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土壤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1

尹文英

 (1922年10月18日—2023年12月28日)

  

  尹文英与原尾虫的缘分开始于一场邂逅。

  

  1963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所长到天目山采集标本,尹文英随同前往。当年,尹文英刚从武汉调到上海,还没有接手科研项目。她随手翻阅着一本《昆虫采集法》的小册子,看到一幅陌生的昆虫图。所长说:“这种昆虫叫原尾虫,我国还没有发现过,你不妨找找看。”

  

  尹文英便留心去找。忽然,她发现褐黑色的泥土中有一个看起来很眼熟的小白点,她不敢断定这是不是原尾虫,急忙叫同事们来看。所长用放大镜看了一会儿说:“有点像,带回去做成标本。”

  

  这小东西本身只有1毫米长,脆弱极了,怎么把它从土里弄出来又不至于损伤它呢?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尹文英灵机一动,随手拔下一根头发,沾上口水,就轻轻地把小虫子粘了起来,放进盛有酒精的指管中。

  

  在天目山停留的一个多星期里,尹文英用同样的方法采集到20多只。

  

  就是从这里开始,尹文英一步步开辟了我国原尾虫研究的新领域。

  

  后来,尹文英在上海郊区余山又发现了一类形态特殊的原尾虫——华。据此,她建立了一个新科——华玩科。

  

  然而,尹文英的新发现动摇了以丹麦昆虫学家、国际昆虫学会终身名誉主席屠格森为代表的经典分类法。尹文英一直深深钦佩屠格森,将其视为自己远在异国的导师。

  

  这样的两个人,从此开启了旷日持久的科学争论。1979年8月,尹文英应邀去丹麦哥本哈根交流时,他们还曾面对面争论。尹文英回到上海后,屠格森又写了内含17个问题的批驳文章寄到了上海。

  

  尹文英下定决心要努力让中国的这项科学发现为世界所接受:华是中国的,不能归到哪一科去。

  

  要问答那17个问题,尹文英足足花了10年的工夫。

  

  她从生物的生殖细胞研究人手。从1980年开始,她在电子显微镜下先后对8科16属共20种原尾虫的精子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比较。发现它们无论从外形上,还是结构上都极富多样性,进而揭示出原尾虫精子的进化路线,也验证和完善了原尾虫的分类体系和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最终彻底动摇了屠格森的经典分类法。

  

  10年中,她的足迹踏遍26个省区,和助手们在我国不同地区采集到原尾虫标本3万余个,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历经种种曲折,尹文英先后报道原尾虫190余种,其中新种168个、 新属18个,并建立了4个新科,对世界原尾虫分类演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公认为国际原尾虫研究领域的四大权威科学家之一。她感谢屠格森向她提出了17个问题,虽然屠格森在她得出结论时已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