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印象:乌镇西栅记

银发网 2025-09-29

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吴靖豪  

  

  浙江乌镇拥有7000年的文明史与1300余年的建镇史,其发展与水脉紧密相连。春秋时期为吴越边境“乌戍”,唐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宋时已为繁华市镇。

  

  清晨的乌镇,青石板路还浸着昨夜的潮气。从停车场往景区走,远远望见栅桥的轮廓在薄雾里浮动,桥下的河水像块没磨透的玉,泛着朦胧的白。水汽在河面凝成细珠,沾在睫毛上有些凉,对岸的水阁屋檐垂着几缕青苔,根须直浸到水里,随波轻轻摆。


  穿过廊棚往里走,两侧的木门大多掩着,偶有几扇半开,能看见里头摆着竹椅。廊柱上的青苔绿得发暗,指尖蹭过,湿凉的触感像触到了百年前的露水。檐角垂落的水滴砸在青石板凹处,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廊棚外斜斜的天光。转过隆源路街角,忽然听见水声里混着吆喝——“新摘的菱角!” 摇橹船泊在石阶边,戴蓝布头巾的阿婆正把竹筐里的菱角往竹篮里倒,水珠顺着筐沿滴进河里,惊起几尾红鲤,搅碎了水面的云影。


  1


  草木本色染坊的晒场最是热闹。几十匹蓝白布匹在竹竿上晾着,风过时哗啦啦作响,蓝白相间的影子在地上游移,倒映在旁边的河湾里,像幅被揉皱又展开的蓝印花布。穿蓝布衫的师傅正教游客扎染,棉线在白布上绕出花纹,浸进靛蓝染缸时,像朵白云慢慢沉进深海。河面上漂着几片染坊丢弃的碎布,被水鸟衔着玩,忽高忽低地掠过水面。


  2


  叙昌酱园的酱香隔着两条街就能闻到。百十个酱缸排在院子里,缸口蒙着竹篾,揭开时一股醇厚的咸香扑面而来。院墙根爬满了丝瓜藤,黄花垂在缸沿,影子落在酱缸里,倒像是给红亮的酱色添了几笔嫩黄。晒酱的老伯用长柄木耙翻酱,酱色红亮,粘在耙齿上像块凝固的夕阳。酱园后墙靠着条窄河,几叶小舟泊在岸边,船板上晒着渔网,网眼缠着水藻,还挂着只小螃蟹,举着螯钳张牙舞爪。

  

  傍晚在通济桥上等日落,桥石被磨得溜光,坐上去温温的。西天的云烧得通红,把河水染成橘色,摇橹船从桥洞穿过时,船尾拖着道金红的水痕,像支大笔在河面写字。对岸的水阁里,有人支着八仙桌吃饭,清蒸白水鱼的香气顺着风飘过来。

    

3

  

  夜里的西栅是另番模样。灯笼亮起来,暖黄的光映在水里,成了条晃动的光河。岸边的乌桕树影投在水面,像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在茶艺街吃湖羊暖锅,铜锅里的羊肉炖得酥烂,就着本地的三白酒喝,浑身都暖了。邻桌是对老夫妻,老爷爷给老奶奶夹羊肉,说:“五十年前第一次带你来,就坐在这附近。”老奶奶笑:“那时你还说这桥要塌呢。” 窗外偶尔有提着马灯巡夜的人走过,灯光在水面拖出长长的尾巴,渐渐融进水波里。

   

4

  

  回程的时候路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黑夜里的“太极”造型亮着灯,玻璃幕墙映着对岸的灯笼,倒像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河面倒映着会展中心的轮廓,与水阁的灯影交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千年的波光,哪是今日的霓虹。想起白天在邮局寄的明信片,盖着“乌镇”邮戳,不知远方的朋友收到时,会不会也闻到这空气里的水汽、酱香和时光慢慢行走的味道。感慨之余我请豆包赋诗一首。

  

5

  

《清平乐・乌镇西栅》

  

雾锁栅桥波皱,苔侵石街凉透。

染坊蓝布风牵袖,酱里秋光浓透。

晚渡西市河口,橹搅金波微皱。

太极灯映河星溜,邮戳留痕水久。

  

  吴靖豪,上海市科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