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汤章城
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现在也有人称它为“中国情人节”。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天桥会面,民间有吃巧果、拼七巧板的习俗。
年轻人在这一天,大多会互相赠送鲜花、巧克力和各种情人节的礼物,我想到在电脑里“淘”出老陈货——从空中俯瞰,农人在大地上拼就的“七巧板”多样、美丽、壮观,随人浮想联翩。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与“期”同音,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 。中国人讲究吉祥如意,视“七”为圆满。“七”还与“妻”谐音,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相应的民俗活动富含女性气质。
关于七夕节的具体起源,大致在汉代才完全成型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相传七夕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民间一个被称为“七姐”的织女,织女被民众视为纺织女神,是女孩儿们崇拜的对象,所以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技艺。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拼接七巧板也是七夕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七巧板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智力玩具,由七个不同形状的木块组成,可以拼成各种图案和形状。在古代,人们会在七夕之夜拼接七巧板,寓意着希望自己能够有更高的智慧和技能。现代的七巧板则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例如将它们做成各种动物、植物的形状,或者与电子技术结合,形成新颖的娱乐方式。
七夕节与七巧板都承载了中国古代女性智慧崇拜的文化内核。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七巧板作为传统智力游戏的活态传承,至今仍在教育、艺术等领域发挥作用。
也许会有朋友问,这是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拍摄的?大概什么时机能拍摄到这样的画面?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民航飞机的起飞和爬升阶段会快速从地面爬升至8000米以上的巡航高度,在3000~4000米高度停留时间极短;而降落阶段,飞机会从巡航高度逐步下降,在接近目的地机场时,高度会稳定维持在 3000~6000 米区间一段时间,调整航向,对准跑道,通常会持续10~20分钟,这个高度既不会因高度过高导致景物过小,又不会因高度过低导致景物“一闪而过”,能够清晰分辨田地的色块与梯田的层级,此时是从舷窗拍摄地面景观的最佳时机。
做个有心人,捕捉视觉上的小惊喜,发现和展示大自然的美!
汤章城,植物生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