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吴靖豪
差不多十年前,曾游历瑞士“阿尔卑斯的仙境”,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美好印象。
记得,晨雾像一层薄纱漫过瑞士因特拉肯的荷黑马特广场,草坪边缘的郁金香已抢先苏醒,姹紫嫣红。我坐在长椅上,看着彩色滑翔伞从艾格峰方向缓缓飘来,伞尖掠过柳丝与花丛的瞬间,东方的云雾忽然裂开一道缝隙——少女峰的雪顶如银簪破雾而出,光影交错间,竟让人想起柯南?道尔曾在此寻觅的灵感,也念及《007:女王密使》里那幕与雪山相融的经典镜头。布里恩茨湖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湖畔木屋的炊烟与薄雾缠绵,像极了印象派画作里的温柔笔触;图恩湖则半藏在山影中,只偶尔露出几处粼粼波光,平添几分神秘感。难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会将这里称作 “阿尔卑斯的仙境”。
因特拉肯位于瑞士中部,坐落在布里恩茨湖与图恩湖之间,拉丁文意为 “两湖之间”。这座小镇被壮丽的雪山环抱,东南方向便是海拔4158米的少女峰,其峰顶终年积雪,与艾格峰、僧侣峰形成“三峰鼎立”的奇观。据介绍,这三峰曾是僧侣的禁地,直到1811年梅耶兄弟才首次揭开它的面纱;1865年英国人从西侧登顶,更是开创了高难度登山的先河。若天气再晴好些,从这里往远处延伸,便是斯芬克斯观景台能俯瞰的阿莱奇冰川——那条23公里长的阿尔卑斯最长冰川,不仅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更因 “海尔维推覆” 地质现象,成为研究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天然实验室”。
午后,沿阿勒河漫步,铁轨上忽然传来熟悉的“咔嗒”声——一列黄色的火车缓缓驶来,车窗里满是举着相机的游客。这便是通往“欧洲之巅”的少女峰铁路,由 Adolf Guyer Zeller 设计,1896年动工,历时16年才建成。7公里的路程里,四分之三在冰川隧道内穿行,最大坡度达25%,30名工人曾为此殒命,1912 年通车时,整个欧洲都为这一工程壮举震撼。
河畔咖啡馆的露天座已早早摆开,侍者端来热巧克力时笑着说:“上周还在下雪,这周郁金香就开了,阿尔卑斯的春天总这样猝不及防。” 杯中蒸汽袅袅升起,与远山的云气相接,恍惚间竟分不清哪是雾哪是暖烟。抬眼望去,何维克街尽头的赌场尖顶格外显眼——这座 1859年始建的建筑,曾是维多利亚时代欧洲贵族的社交场,如今虽少了旧时的奢华舞会,却仍保留着当年的典雅气质。
夕阳为少女峰镀上一层金边,徒步者们陆续下山,登山杖上还沾着泥点,他们说山间步道已通了大半,雪水汇成的溪流正沿着石缝奔涌,带着春日的生机。观景台角落,有人支着画板临摹雪山,画笔下郁金香与雪峰相映,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风渐凉时,远处木屋旁的“哈德曼”木雕映入眼帘——那张略带愁苦的面庞,是因特拉肯人纪念昔日反抗僧侣统治的象征,也默默诉说着这座小镇的过往:它最初是奥古斯丁修道院的领地,13世纪成为贸易枢纽,19世纪铁路开通后,才从静谧村落蜕变为欧洲贵族的度假胜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维多利亚风格的酒店。
走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忽然明白为何人们说因特拉肯与少女峰是瑞士旅游业的 “皇冠明珠”——这里不仅有雪山湖泊的自然之美,更有人类智慧与自然共生的传奇。从僧侣禁地到世界遗产,从艰辛筑路到可持续旅游,每一处细节都诠释着阿尔卑斯的永恒魅力。这场春日的遥望,不仅看见花开与雪峰,更看见一段跨越百年的时光,温柔而坚定地流淌。
2008年,因特拉肯与中国黄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促进了中瑞文化交流。
《春望少女峰》
四月烟笼因特拉,郁金缀露雪尖牵。
双湖翠渌笼轻雾,彩伞翩飞掠艾巅。
铁隧穿冰凝匠魄,冰川列誉忆先贤。
暮晖轻染银峰暖,一襟春思一襟牵。
吴靖豪,上海市科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