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吴靖豪
暮秋,恰是嘉定秋霞圃槭树渐次染红的好时候。携友从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出来,转两站公交,便见粉墙黛瓦隐在枫香树后——那抹撞入眼帘的红,像秋霞圃亲手封缄的秋信,纸页上还沾着未散的枫香,邀我们赴一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约会。
从东门入园,青石板缝里嵌着细碎的枫叶,踩上去沙沙响,像踩碎了半阙秋词。行至醉枫亭前,石桥卧在清浅水面,桥畔三株鸡爪槭红得热烈,叶片边缘泛着琥珀色的光,倒映在水里,竟把半池秋水染成了胭脂色。友人举着相机驻足轻叹:“今日才懂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痴——原来红枫真能勾着人挪不动脚。”我俯身掬水,红叶的影子在掌心晃荡,软乎乎的,竟舍不得合拢指尖惊扰这份灵动。
沿曲径往桃花潭去,才知这方水榭原是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工部尚书龚弘始建“龚氏园”时的核心景致。如今古榉树的黄叶与红枫交错,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在地上织就斑斓锦缎。池上草堂临潭而立,明代歇山式屋顶覆着灰瓦,檐角铜铃随风轻响,声线里都裹着古意。潭中倒影更妙:红枫、白墙、飞檐揉碎在碧波里,偶有锦鲤摆尾游过,搅得满池“红霞”漾起涟漪。忽忆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此刻虽无秋月,这“湖光秋枫两相和”的鲜活,倒更胜几分。
登凝霞阁时,脚步不自觉放轻——怕扰了满阁秋意。凭栏远眺,全园风光尽收眼底:清镜塘西岸的青松岭上,红叶如火焰燃遍山脊,与黄石瀑布的素白相映;不远处邑庙景区的红墙前,几株银杏正把金箔般的叶片撒在青石板上——这处古建始建于宋代(1208-1224年),现存大殿是清光绪年间重建,也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邑庙建筑之一。红墙映金叶,古殿衬红枫,五百年园林的兴衰与雅韵,竟都凝在这红与金的交织里。
午后寻至园内茶室,点一壶碧螺春、两块桂花糕。茶烟袅袅间,竟有古筝声裹着枫香飘来。循声而去,见轩榭里立着一位年轻女子,指尖在琴弦上流转,琴音绕着窗外的红枫打转,连叶片都似跟着旋律轻轻颤动。友人笑道:“这便是东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惬意吧?”我颔首望向杯中舒展的茶叶,再抬眼时,夕阳正斜照檐角,把红枫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琴谱上,成了最动人的注脚。
离园时已近黄昏,暮色中的红枫愈发温润。这趟赏枫之旅,不仅见了美景,更拾得一份久违的宁静——原来秋日最浓的意趣,早已藏在这“霜染层林醉,秋深古意浓”的园子里,藏在每一片红叶与每一段过往的相遇里。我请AI赋词一首清平乐以纪之。
《清平乐·秋霞圃寻秋》
枫燃庭角,粉墙斜光照。
潭影摇红波未老,桥畔风扫残叶少。
茶烟轻袅亭皋,琴音暗绕轩榭。
醉把秋光拢抱,一襟诗意眉间绕。
注:①上阕“枫燃庭角”以“燃”字点出红枫热烈之态,“粉墙斜光照”呼应园林白墙与秋日斜阳的相映之景,“潭影摇红”还原桃花潭红叶倒影的灵动,“桥畔风扫”暗合醉枫亭石桥周边的清幽;②下阕“茶烟轻袅”“琴音暗绕”承接游记中茶室品茗、轩榭听筝的体验,“亭皋”“轩榭”紧扣园林建筑特色;③末句“一襟诗意眉间绕”收束情感,将赏枫时的惬意与对古园秋韵的眷恋具象化,呼应“五百年历史与诗意交融”的内核,贴合《清平乐》词牌含蓄蕴藉的风格。
吴靖豪,上海市科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