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杰敏教授解释道,这一过程可类比为一个多步骤的工程:G2E3 如同“信号兵”,在细胞有丝分裂早期通过 H3K14ub 标记出需要沉默的染色质区域;随后,SUV39H1/2 作为“施工队”,识别该标记并进一步实施 H3K9me3 修饰,从而维持异染色质结构的稳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高效率、低成本和易加工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热门方向。 然而,这一技术体系的核心材料含铅,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如何在兼顾性能的前提下摆脱“铅”的束缚,实现真正绿色无害的光伏发电?这是国际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今天(10月14日),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生物医药专场)在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举行。作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三大分赛点之一,本次大赛聚焦AI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共吸引70个优质创新项目参与角逐,争夺晋级总决赛的资格。
今年,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密集收到海外捷报:复宏汉霖三款单抗产品相继获批欧洲、玻利维亚市场。仅7月份,帕妥珠单抗和地舒单抗两款原创新药,分别在欧洲获批上市。这是上海创新药2025年以来第三、四款海外获批产品。自2023年至今,上海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而在一周的会期之外,是上海常态化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极力托举。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全速 活动期间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级联放大方案,将一束800 nm、5.7 mJ、40 fs的激光脉冲经凹面镜在氮气中多次聚焦,实现了单脉冲能量高达4.4 μJ的氮气离子空气激光输出(图1),刷新了目前公开报道最强的空气激光纪录。相应的转化效率为7.7×10-4,比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大能量激光系统产生的空气激光的转换效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以上。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国际首创深海中微子探测潜标专用载具——深海精密仪器柔性布放装置“蜘蛛系统”(英文简称SPIDER,Subsea Precision Instrument Deployer with Elastic Releasing)顺利完成全功能海试。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中微子探测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海铃计划”的深海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今天开幕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创新成果展”获悉,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占全国17%。其中,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有4款产品上市,占全国57%;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占全国20%。这些数据意味着,上海正领跑全国药械创新。
10月11日,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领域成长组复赛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火热开赛,大赛吸引90余个创新项目参与角逐,20位由科研院所及产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现场把关。
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为进一步系统性、前瞻性、全局性地培育未来产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出台了《若干措施》,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今天开幕。 近日,上海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在胃癌围手术期Ⅲ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支持提前申报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胃癌围手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 复宏汉霖的突破,是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实力日益提升的一个缩影。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生命早期的母婴分离应激如何导致成年后对同伴疼痛“感同身受”的能力下降,其关键在于大脑中“丘脑室旁核-前边缘皮层”这一神经环路的功能失常。 发表的论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供图 共情,即感知并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基石。为了在实验室中研究这一复杂情感,团队首先建立了小鼠的“传染性疼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