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诚
1959年的一天,一位《光明日报》的记者,不知怎么找到了西苑操场甲1号,我在传达室接待了他,他要求采访赵九章。我说"赵所长有事外出了。"他感到失望,也很惊讶,"想不到这么著名的大科学家,会在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办公。"
就是这么不起眼的地方,他与中科院早期搞卫星紧密相连,我国卫星国家立项的建议书在此成稿,我国第一颗卫星的设想方案在此酝酿诞生,卫星的预研在此展开,气象火箭探测试验由此出发……
在这个院里工作过的人员中,有两位日后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勋科学家--赵九章、钱骥,有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几十位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的高级专家。可以这样说,西苑操场甲1号是我国第一颗卫星设计的摇篮。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是面目全非,但这里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一
搞卫星是中科院1958年起的一项重大科研任务。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受聂荣臻副总理委托与有关方面商讨卫星问题。1958年8月,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讨论卫星规划问题。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581组",专门研究我国卫星发展问题。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七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是组员。581组开会时,张劲夫等院领导经常亲自参加。在581组主持下,几个所一起做了探空火箭箭头模型两个,一个是高空物理探测仪器舱,另一个是生物试验舱,再配以图表和表演沙盘在国庆期间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现场看了实物,听了直观的介绍,影响很大。
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搞卫星。院领导要给搞卫星找一处场所,几番讨论就落到了西苑操场甲1号。这里是1954年前后向中直西苑机关借用的一处院落。20世纪80年代,为了说明产权,西苑机关拿出当年的借条,签字的是张稼夫。1958年10月就让581组办公室入住,这时我也被调到这里,在办公室领导下,具体负责科研计划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
这处院落约有30亩地,修有围墙和铁刺围挡。院门朝西,由于任务保密,有武装战士警卫。门前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向南不远处就为田间马车路。汽车出入只能向北,经西苑中医院的西侧马路与颐和园路相通。院落西侧隔条水渠即于中直西苑机关相连。据说晚清与民国时期,这一带是一处兵营,当然也有练兵的操场,西苑医院是操场1号,我们就成了甲1号。院落东侧延伸到北大西侧马路和南侧延伸到海淀镇,是一大片水稻田。有几年,有关单位还借用我们的一间平房,从向东的窗户可以看到1公里外彭德怀住的吴家花园和他散步的田埂。可见当时这所院落视野开阔。院内北侧有一座三层灰砖南北向小楼,2000多平方米,约80间房,作为研究实验之用。随后又陆续建有几十间平房,有行政办公用房、机加工车间、玻璃车间、器材仓库、车库等。还利用西北角一座旱厕所改装为环境模拟实验室,探空火箭上的仪器可以在此做振动、离心、冲击等实验。为了做真空仪器,自己动手建造土煤气发生炉,作为吹玻璃,封接真空管之用。那是遵循勤俭办科学方针,一切都是因陋就简。在这里工作的有8个研究组,总体组、电离层与电子学组、光辐射组、遥测组、结构组、雷达跟踪应答组、环境实验组、中高层大气组等,全面展开火箭探空各种研究工作和卫星预研准备。
三
七年多以来,科技人员在西苑操场甲1号日夜工作,查阅文献资料,计算、试验、研制仪器,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失败,甚至发生过爆炸伤人事故。经济困难那几年,粮食定量少,大多吃不饱,照样日夜加班,像赵九章这样的科学家两腿还曾浮肿,其他人的情形可以想象。大家一心为祖国搞卫星,有的就是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郁文等院领导不止一次来这里指导工作和加油鼓励,上下齐努力,各方大协作,经过七年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设计方案,才有了搞卫星的技术基础。
在卫星方案论证会后,卫星的各分系统的研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有了突破。卫星研制基本成功的时候,"文革浩劫"来临,张劲夫被夺了权,基层党组织瘫痪了,西苑操场甲1号成了重灾区,1968年10月赵九章逝世。
我们党是伟大的。在十年浩劫后拨乱反正,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如今,我国卫星事业已有日新月异的大发展。可我还是忘不了在西苑操场甲1号那段岁月的兴旺和艰辛。
作者:吴智诚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
本文源自于:《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 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一书,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