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正因为有无数像孙超同志那样默默无闻、甘心奉献的科学家,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努力拼搏着,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辉煌! 我很早就知道我们单位的孙超同志是全国劳动模范,因为所工会每年春节都要去慰问他,巧的是我们两家都住在科学园南里五区的同一栋楼里,我一直想去拜访他。 在初夏的一天,我打通了孙超老先生家的电话,提出了拜访他的想法,孙老爽快地答应说你来吧!
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几十年科研辅助岗位上,始终不忘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这个根本。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自身的角色如何改变,对党的信念始终不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杨鉴初(1915~1990),气象学家,江苏宜兴人。他是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与业务工作的先驱者,日地关系研究的开拓者,为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及培养气象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还在科学普及事业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1958年,何平笙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在长期教学基础上,结合教学研究的心得,把基本原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编写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2014年英国AlphaScience出版社出版了何平笙英文教材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一书,面向全世界发行。
1967年,四川32111气井由于阀门腐蚀损坏造成严重事故。作者有幸参加了原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牵头组织的科研攻关,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切实地解决问题、添砖加瓦,心中特别高兴,这种满足感本身能胜过任何奖励。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有一个研究生群体,在所领导的关怀和原研究生部的培养下,在老一辈科学家季幼章、董俊国、张英等言传身教的带领下,成长为一批崛起的“新星”。
20世纪60年代初,当我们完成了七机部委托的解决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储存问题的任务后,正要回组搞分子筛吸附研究时,张大煜所长找我,谈到由于苏联停止供应黄色炸药三硝基甲苯(TNT)的原料甲苯,而无法生产炸药,五机部委托中科院承担研制一种新型炸药(硝基胍炸药)来取代TNT。
1977年12月,科图筹备成立科学情报研究室,目的是充分利用科图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进一步强化情报研究与服务的功能。科学情报研究室在成立之初,就调集了全馆外语专业人员20余人,其语种涉及俄、英、德、法、日、朝、意、匈、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瑞典等。当时科学情报研究室的工作方式很简单,情报研究人员就按照各自所学语种开展对各相应国别的情报调研工作。
1960年代,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离子喷涂研究小组从基本实验开始,从懵懂到熟练,从单一功能到多种用途,经过反复试验,利用等离子焰高温和惰性环境,广泛应用于焊接,喷焊、堆焊等许多方面,成为一项用途很广的新技术,对我国工业、国防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科技是生产力,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推动工业进步。要解决任何难题,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怕失败,终能获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橡胶产业极其落后,所需主要依赖进口。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其他单位密切合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85年“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截至1990年底,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已累计为国家生产100多万吨顺丁橡胶,创造产值50多亿元,创利税逾26亿元。
陈心启先生出生于福州市朱紫坊陈氏望族,但他命运多舛,通过70年的努力拼搏,他成为了著名的兰科植物分类学的专家、权威。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年轻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愿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致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老一代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和治学风范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地理所迁址北京后,在中科院党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展了若干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域规划、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发展、铁路选线、城市规划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科学考察研究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