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地质所的老一代著名科学家

银发网 2025-04-01

张培善


       摘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老一代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简称地质所)的建立、发展和壮大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我尊敬的老师、模范和先行者。这里,就我的管见所及,略陈一二,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怀念。



永远的师长-侯德封所长

  

  地质所首任所长侯德封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我们的眼中,他既是领导又是老师,更像是知心朋友,是我们的楷模。他为人谦虚正派,人们从未见他发过脾气,从未见过他懈怠,也从未见过他有什么惊人的豪言壮语,但他始终是地质所的灵魂。他考虑着全所各学科和每位同志的发展,周到细致,私下谈话很是幽默。20世纪60年代初,他数次赴白云鄂博,指导我们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工作之余,他讲述许多以往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和资料,大家特别喜欢听。早年,他著有《黄河志·地质志略》等专著;晚年,他专攻核子地质学,在所内做过几次学术报告,人老思想却新,对白云鄂博稀土与钡的共生有独特见解。

  

事业的楷模--尹赞勋先生

  

  尹赞勋先生是中国地层学的奠基人。他文理都非常出色。他讲话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著作时没有废话,引经据典,画龙点睛,逻辑思维非常缜密。他领导编撰的《中国地层表》一书,对全国地层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先生早年留学法国,经常介绍法国的地质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晚年把国外的板块构造学说较早地介绍到国内地质界,促进了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永不忘怀的良师益友--何作霖先生

  

  何作霖先生是中国岩石学、矿物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岩组学的创始人,早年留学奥地利,最早将西方的岩矿鉴定技术和方法介绍到国内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发现中国稀土和稀土矿物,创办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培养大批地矿人才,开办岩矿鉴定训练班,为早期地质队、地质局和地质所培养岩矿人才,著有科学专著多部。何作霖先生精力充沛、品德高尚、刻苦钻研、忠于职守,对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何先生关心年轻人,为人师表,以“三严”要求青年,善于与青年交朋友,可谓青年的良师益友。

  

传奇的老所长--张文佑

  

  张文佑先生是地质所首任副所长之一,是大地构造学家,早年留学英国,师从李四光先生,创立了断块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主编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中国海陆构造图。他为人刚直,有时会训人,年轻人有些怕他,但接触后才知他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老所长身高体瘦,腰背挺直,永远是一身朴素的蓝制服。他的传奇经历在我们的同事间流传着。新中国成立前,他是早已成名的地质学家,但他掩护、帮助过多名共产党人。老所长毕生从事地质科研、育人工作,善于发现、引进人才。他是地质界所有人的知心朋友。

  

为人厚道的李璞先生

  

  李璞先生早年留学英国剑桥,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国。西藏和平解放后,他随军进藏考察地质。他数次赴苏联考察,带回萨哈(雅库特)含大颗粒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手标本。专攻铬、镍、钻、铂、金刚石矿产研究,是著名的岩石学家。他为人十分厚道,谦虚谨慎,待人和气,没有半点架子,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工作之余,李先生和我常常漫步于小月河岸和花园路汽车站之间,享受闲暇交流的乐趣。

  

工程建设谷德振先生当仁不让

  

  谷德振先生是工程地质学家,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铁路、公路、桥梁、水库、水坝等基础工程建设更是纷纷等待上马。作为工程地质学家的谷德振先生当仁不让,长江大桥、治淮工地到处可见先生的身影。他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程理论,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添上精彩的一笔。

  

沉积学奠基人-叶连俊先生

  

  叶连俊先生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长期从事锰矿、磷矿等外生矿床研究。多年的地质实践,加上个人的勤奋思考,使他提出一系列沉积学理论,如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说、生物有机质成矿等。此外,在石油和铀矿矿床地质方面,他经多年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叶连俊先生治学严谨,锲而不舍。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经常教育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黄土科学奠基人-刘东生先生

  

  黄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刘东生先生及其科研团队对黄土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他创立新的黄土风成学说,提出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他多次带队赴青藏高原科考,为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21世纪初,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地质所争得了最高荣誉。刘先生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刘先生不是“洋博士”,然而,他的英文水平甚高,书写成章,口语流利。他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使我国第四纪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刘先生朴实可亲,平易近人。他在所外曾身居要职,却没有大人物的架子。年过八旬,刘先生还坚持工作,按时上班,其爱岗敬业之精神,为后生学习之榜样。刘先生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他的突然不幸病逝令人悲痛!

  

矿床学家--涂光炽先生

  

  涂光炽先生是我国矿床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跋山涉水地亲自调查研究了我国许多大小矿床、矿山和矿化地区,堪称足迹遍天下。他提出的理论来自自己的亲身地质实践。他曾提出层控矿床、花岗岩成矿九种方式和三类矿床变为四类矿床等多个成矿理论。他早年留学美国,后又留学苏联,掌握两大阵营的学术科技,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大革命”前,地质所有两大研究室,其一为构造室,其二为他所领导的矿床室(后调整到贵阳地化所)。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全所人员的艰苦奋斗,中国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大发展。他很重视矿物研究,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并创刊了《矿物学报》。平时涂先生的话语不多,但说出来的都很中肯。他的学术思想活跃,联络广泛,在国内学术团体中兼职甚多。

  

西康地质调查创始人--崔克信先生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地质调查有许多空白地区,如康藏地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崔克信先生作为创始人开始了对康藏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1940-1955年,崔先生从事康藏地区地质调查15年,为康藏高原地质研究做出了贡献,著有《康藏地质志》等著作。他后来转入地理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崔先生是所里的老寿星,住在高层楼房。因他年事已高,领导关怀照顾他下移,却被他婉言谢绝。崔先生每天上下爬楼梯锻炼身体,这可能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地质学家--赵宗溥先生

  

  赵宗溥先生的研究领域甚广,如中朝准地台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中国滹沱系与震旦系问题、中国东部玄武岩岩浆演化与大地构造间的关系、中国的造山运动等较大中国地质问题,赵先生都有独特见解。他的兴趣广泛,研究过人工铸石和沸石材料,研究过青铜文化和红楼梦学,对中医中药也有广泛了解。大家尊称他为杂家。赵先生博学多才,是公认的“活字典”。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人称平民科学家。

  

各领风骚的老科学家们

  

  除了以上的大家,还有许多优秀的地质地球科学家在业内名声显赫。

  

  章元龙先生,矿物物理学家,因设计制造矿物差热分析仪而获奖,擅长矿物合成技术,培养的石英晶体之大为全国之最,因此而全班人马调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章先生为人忠厚耿直,不善社交,眼睛近视度数颇深。别人向他请教,他必实事求是,有求必应。

  

  司幼东先生,中国地球化学奠基人之一,早年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就关注地球化学的研究,自苏联留学回国后,开展地球化学研究,对新疆、内蒙古、广东等地的锂、铍、铌、钽的地球化学研究较详。他为人温和,热心公益事业,传播了许多苏联的地质学地球化学成果,促进了中国地质学地球化学的发展。

  

  郭承基先生,矿物化学家,特别在稀土、铌、钽、镐、铪矿物化学领域有突出成果,对南岭姑婆山和内蒙古西部研究较详,是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全分析(湿法)的先驱,著有许多这方面的理论专著。他爱岗敬业,善于钻研和思考。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矿物化学研究。

  

  彭琪瑞先生,地质学家、矿物学家,中国矿物学研究的先驱,在国内从事地质工作后去美国留学,根底扎实。在他从国外带回的英文矿物书籍中,有许多他圈点旁注的心得体会。他从矿物测角到X射线结晶学技术和理论都十分精通,曾带我到他的屋内观察凤凰石的显微镜下薄片,告知我矿物学研究程序。他学识充实,是一位优秀的矿物学家。

  

  唐衡楚先生,黏土矿物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从事黏土矿物研究,熟悉黏土矿物学实验技术。

  

  刘鸿允先生,地层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他先是研究古地理,受到奖励;后改研究震旦纪(中国震旦纪为一特殊地层),对震旦纪有独到见解,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吴利仁先生,岩石学家,曾留学苏联,对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碱性火成岩研究甚详,著作颇丰,是中国碱性火成岩系统研究的先行者。

  

  斯人已去!今天,我们深切怀念他们,他们是我们尊敬的师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地质学家老一代,跋山涉水多忍耐,披荆斩棘开先路,完成尚需后人来。地质所大楼已焕然一新,长江后浪推前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地质科学必将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大放光彩。

  

  注:张培善,96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