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当我们完成了七机部委托的解决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储存问题的任务后,正要回组搞分子筛吸附研究时,张大煜所长找我,谈到由于苏联停止供应黄色炸药三硝基甲苯(TNT)的原料甲苯,而无法生产炸药,五机部委托中科院承担研制一种新型炸药(硝基胍炸药)来取代TNT。
1977年12月,科图筹备成立科学情报研究室,目的是充分利用科图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进一步强化情报研究与服务的功能。科学情报研究室在成立之初,就调集了全馆外语专业人员20余人,其语种涉及俄、英、德、法、日、朝、意、匈、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瑞典等。当时科学情报研究室的工作方式很简单,情报研究人员就按照各自所学语种开展对各相应国别的情报调研工作。
1960年代,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离子喷涂研究小组从基本实验开始,从懵懂到熟练,从单一功能到多种用途,经过反复试验,利用等离子焰高温和惰性环境,广泛应用于焊接,喷焊、堆焊等许多方面,成为一项用途很广的新技术,对我国工业、国防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科技是生产力,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推动工业进步。要解决任何难题,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怕失败,终能获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橡胶产业极其落后,所需主要依赖进口。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其他单位密切合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85年“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截至1990年底,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已累计为国家生产100多万吨顺丁橡胶,创造产值50多亿元,创利税逾26亿元。
陈心启先生出生于福州市朱紫坊陈氏望族,但他命运多舛,通过70年的努力拼搏,他成为了著名的兰科植物分类学的专家、权威。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年轻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愿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致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老一代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和治学风范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地理所迁址北京后,在中科院党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展了若干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域规划、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发展、铁路选线、城市规划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科学考察研究的科技人才。
1977年8月,大型光电经纬仪的项目总体负责人张振轩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团结攻关、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经过长达17年的778研制与小批量试制的历程,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背景下完成了研制任务。
张寒虹同志身体力行了“科大人”崇尚科学、献身科学、不图名利、顽强拼搏的精神,无怨无悔。
1956年韦文德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长春光机所工作,1957年送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电机研究所进修2年,于1959年底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电工所二部第八研究室工作,并负责组建军用微电机组。在30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1993年退而不休,继续返聘开展科研工作,直至81岁才彻底退休。这忘我的精神状态值得年轻的科学家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我国首台高速相机诞生记 龚祖同院士(1904-1986)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首任所长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首任专家副院长(兼)
从零起步到如今中国高能物理在世界上已牢牢占有一席之地;从对撞机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再到国家散裂中子源的建造成功,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科学精神传承的力量。 从高能物理发展的一个侧面,可以窥测到中科院发展的脉络。70年前中科院诞生到如今取得的辉煌,也是一代一代人传承发展的结果。这种传承的力量是中科院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源泉,也是这种力量预示了中科院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70年代开始,一大批湿地考察科研人员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沼泽与沼泽化荒地、吉林省东部泥炭资源、青藏高原沼泽湿地资源进行考察研究,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一大批宝贵的一手数据,为我国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