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植物学家为年轻学子开启心扉

银发网 2024-04-01

张志耘


摘要:

  

  陈心启先生出生于福州市朱紫坊陈氏望族,但他命运多舛,通过70年的努力拼搏,他成为了著名的兰科植物分类学的专家、权威。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年轻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愿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致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老一代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和治学风范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矗立着一座朴素而庄严的大楼,那就是植物标本馆藏量亚洲第一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简称植物所)植物标本馆。

  

  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标本馆的馆长已历经多任,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曾于1983~1987年担任馆长的陈心启研究员。在人们的眼里,陈先生总是走路如风,面带微笑,哼着小曲来上班的……如今,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2021年3月30日。

  

  陈心启先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是我国最权威的兰科专家,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国兰花全书》《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彩色图鉴》《中国兰科植物鉴别手册》《国兰及其品种全书》《中国兰属植物》《中国杓兰属植物》和《中国兜兰属植物》等中、英文学术专著20余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多个奖项,并且他还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时光倒流至90年前的冬天。1931年1月,陈先生出生于福州市朱紫坊陈氏望族。但他命运多舛,7岁丧母,11岁丧父。成为孤儿的他靠着自强自立和坚韧的毅力,读完了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考取了植物所研究生,从此来到北京,走上了探寻科学真知的艰辛道路。通过70年的努力拼搏,他成为了著名的兰科植物分类学的专家、权威,走向了人生事业的辉煌。也许人们记得更多的是他在兰科植物研究的学术舞台上叱咤风云,是几十年废寝忘食、伏案著书立说的业绩,但是我不能忘怀的却是他如何关爱年轻一代、谆谆教导年轻学子成长的往事。

  

  2007年至2016年期间,我担任植物所系统中心(现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们经常利用身边的优秀科学家资源对研究生开展素质教育,如邀请标本馆的老先生与研究生党员和研究生交流等。其时,陈先生已退休多年,年近八旬,我联系到他并说明了用意,请他与研究生进行座谈。我曾担心他借口年龄大或太忙而推脱,没想到陈先生连声说:“好的,好的,没问题啊!”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

  

  第一次座谈会是在2008年3月21日上午,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给研究生们讲述了他们那一代人学习、创业的历程及人生感悟。他深入浅出地谈了兴趣、职业、社会综合能力培养等问题。他说到兴趣很重要,自己过去是学会计的,后来在林业部门工作过,在植物所搞了近50年的兰科植物研究,1998年退休以后,又转而研究动物行为学,出版关于动物行为及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启迪的书籍。对于这一切,他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的,善于从中发现科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找到兴趣和职业的交叉点,钻进去,把它发展起来。”“不会记账的植物学家,就研究不了动物行为学。”陈先生激情洋溢、风趣幽默、善于使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流行语侃侃而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博得大家阵阵热烈掌声。

  

  当学生们问到陈先生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就业和如何站得更高等问题时,陈先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做了回答:“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殷切希望同学们要按规律办事,把握好机遇,顾全大局,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30岁处理好婚姻,40岁处理好事业,50岁后处理好健康,这样的人生就很好了。他告诫年轻人要像启功先生一样,做人和做学问都应为上品,表里如一。这些肺腑之言和谆谆教导给予了年轻学子极大的心灵启迪,也加强了他们对科学诚信、科学道德以及人生追求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次座谈是在2011年。当时植物所党委要求各党支部开展科学道德教育系列活动。我问陈先生可否再与研究生座谈,他又欣然答应了。在3月11日召开的座谈会上,陈先生用《中国植物志》编写等具体事例和同学们交流了关于贡献、荣誉、团队精神的看法与体会。

  

  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准备到最后编写完成《中国植物志》,共编著了80卷126本,历经四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学巨著,于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心启是获奖的10名主要完成人之一)。

  

  编写这套植物志的过程就像团队跑步接力赛。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用数年在全国各地采集了15万号植物标本。其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浚等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1934年,胡先骕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的想法,但由于资金、标本和文献等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1959年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

  

  陈先生动情地说:胡先骕、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浚等老一辈植物学家都已故去,他们没有被列入获奖人员名单。胡先骕先生也不是编委会成员,但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这个项目的功臣。如果没有他们当年收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冒着被土匪绑架的生命危险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也就没有今天《中国植物志》的巨大成果。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获奖和贡献,淡化个人名利。一个重大项目的完成,需要国家重视,需要很好的环境和氛围,更需要一批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科技人员同心协力地长期奋斗和顽强拼搏。

  

  这就是老一代学者的风范。

  

  陈心启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分类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把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这句诗既是对兰花高洁素雅的比喻,更是陈心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可以告慰陈先生的是,曾得益于聆听他教诲的学生们,已经在祖国的大地上四处开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工作着。我们缅怀陈先生的科学情怀和对植物科学的奉献!

  

  愿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致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老一代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和治学风范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张志耘,71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