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大型光电经纬仪的项目总体负责人张振轩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团结攻关、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经过长达17年的778研制与小批量试制的历程,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背景下完成了研制任务。
张寒虹同志身体力行了“科大人”崇尚科学、献身科学、不图名利、顽强拼搏的精神,无怨无悔。
1956年韦文德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长春光机所工作,1957年送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电机研究所进修2年,于1959年底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电工所二部第八研究室工作,并负责组建军用微电机组。在30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1993年退而不休,继续返聘开展科研工作,直至81岁才彻底退休。这忘我的精神状态值得年轻的科学家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我国首台高速相机诞生记 龚祖同院士(1904-1986)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首任所长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首任专家副院长(兼)
从零起步到如今中国高能物理在世界上已牢牢占有一席之地;从对撞机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再到国家散裂中子源的建造成功,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科学精神传承的力量。 从高能物理发展的一个侧面,可以窥测到中科院发展的脉络。70年前中科院诞生到如今取得的辉煌,也是一代一代人传承发展的结果。这种传承的力量是中科院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源泉,也是这种力量预示了中科院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70年代开始,一大批湿地考察科研人员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沼泽与沼泽化荒地、吉林省东部泥炭资源、青藏高原沼泽湿地资源进行考察研究,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一大批宝贵的一手数据,为我国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带领一批中青生态学者,学习国际生态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观点,并亲自撰写《边际效应与边际生态学》,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下大力气追赶国际生态学先进水平。他就是1950年,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毅然回归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最终为之献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生态学的奠基人马世骏先生。
张宝堃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张先生为我国四季划分和气候区划以及领导我国联合资料中心所做的贡献仍然历历在目,铭刻于心。 张宝堃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张先生为我国四季划分和气候区划以及领导我国联合资料中心所做的贡献仍然历历在目
姜炳南(1925-1997),山东威海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姜炳南先生锐意进取的胆魄、献身科学的精神、唯实求真的作风、精育后辈的情怀,正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高尚品德和科研素养的缩影。这些就是科学家的精髓、灵魂和人格风采,我们必须传承
1953年夏秋之交,姜中宏大学毕业,来到长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后又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于1964年调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至今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了将近七十年。姜中宏用一个多甲子岁月的努力与执着坚守,最终收获了成功。他的人生经历也间接地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任务中就有一个项目"高精度陀螺测试伺服转台",由自动化所和长春光机所承担研制任务。 我们承担电气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这项任务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有:低转速(1转/10天~1转/天)的精密检测;低转速的平稳运转;机械传动间隙以及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干扰力矩的影响。 我在这项任务中负责制订总体方案,并提出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
观测研究,共有十余项专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9年,在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及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了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基本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在中国科技今日崛起之时为中科院赢得再创辉煌的珣丽前景。 人生能有几回搏?在我48年的电子所工作生涯里,经历并见证了几代电子所人心系祖国、拼搏奋进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