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科院机关报的老记者,我与中国科学院的三任院长有过直接的接触,他们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任院长的卢嘉锡,周光召和路甬祥。在我退休之后,忆及往事,颇多感触,记载如下。 坚守家园的卢嘉锡院长 1985年,我刚做记者采写的第一篇通讯的主人公就是卢嘉锡院长。白天他忙于公务,要我晚上到他家里采访。走进他住的复兴门外大街那座部长楼。
做的工作的真诚谢意,同时也对热化学课题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为国家排忧解难的忘我工作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他指出我所提供的分析检测数据对鉴定失事飞机的各种结构材料性能是否达标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为"5·7"空难这一重大事故原因的进一步准确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验数据。 我们热化学组全体成员,在这件大连"5·7"空难事故原因调查中,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摘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
编者按:戴敦邦(1938年-),中国著名国画家,号民间艺人,江苏镇江丹徒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任《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美术编辑,1976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方毅同志对工作极其负责的精神和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作风,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反映在他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决策、部署及时准确的传达和坚决认真的贯彻落实上。他在传达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谈话时,力求准确无误,对一些引经据典的话,首先自己弄清含义,查明出处。这种精神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广(1941-)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早年人物画师承蒋兆和先生,擅长人物、动物、山水,尤喜画牛。
但如此热爱体育的袁隆平,在毕生研究杂交水稻中体现出的不怕失败、永攀高峰的精神,也是贡献给中国体坛的一笔宝贵财富。(摘自《澎湃新闻》) 吴孟超生前最牵挂的地方,誓向肝癌发起"集团式进攻" 记者李晨琰 9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走了,最后留给世界的,是人们雨中夹道相送的幕幕场景,是这位耄耋老人一生追逐并传承的肝胆梦。
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无不引起我对它的热爱;延安人的风格是那么高尚,使我由衷的崇敬。昨天,我还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虽然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为抗日救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指导,精神上是很苦闷的;今天,来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编者按:施玉樑,84岁,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生理科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国海洋药物学会理事,国际神经毒索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专业为神经生物学,长期从事神经生理、毒理学研究。喜好书法,并有一定造诣。他书写的多幅喜迎建党百年书法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特撷取展示于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2021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组织离退休中共老党员参加了一次"党史学习教育巴士课堂"活动。年龄最长者90岁,党龄62年。25位党员坐在红色巴士上,从"中共一大会址"起,到"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展"止,边听百年党史,边看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址或现代的纪念建筑物,历时100分钟。内容丰富,眼见为实,老党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党课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院时提出的"四个率先"指示精神,抓住机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想起来,这是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一步一步,从当初一个科研小组,变成了今天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空间科学中心。人们能从单位名称的5次变迁中,看到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
编者按:选登了中央美术学院八位院长的画作(各选5件),他们手法各异,特色明显
中科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段保娣 1962年我参加工作,在长达40年的工作历程中,让我永远难忘的记忆是1966年邢台地震期间,我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至今,总理的亲切关怀我还历历在目,也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1966年3月初,邢台地区出现了小震活动,3月6日宁晋县发生了5.2级地震,有窑洞倒塌和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