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 拼搏奋进

银发网 2023-09-07

摘要: 

  我是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分配到电子所的。1964-1965年,由电子所派生出七个新的研究所,如今它们都已发展成为当今国内叫得响的骨干研究机构,走出来一批我国电子基础学科奠基人和电子信息新兴技术研究的开拓者,是新中国电子科学发展的摇篮。


朱敏慧


  最近几年,每年我参加电子所工作会议时,都会看到研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听到研究所做出了许多新的成就,给我很大的惊喜。我很羡慕年轻朋友赶上了国家强盛的好时光。这让我想起1983我被公派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时,放在我面前的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没有科研项目、没有科研经费、从零做起的状况。如今的科研条件与我们当初的条件相比,那可真是"鸟枪换炮"了。


  我是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分配到电子所的。50多年来,我亲历了电子所由平地起高楼的过程。电子所达到过2000人,曾几乎覆盖了无线电、电子学、声学的全部研究领域,学科发展门类齐全,成果丰硕。1964-1965年,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由电子所派生出七个新的研究所,如今它们都已发展成为当今国内叫得响的骨干研究机构。一批我国电子基础学科奠基人和电子信息新兴技术研究的开拓者,如陈芳允院士、汪德昭院士、马大猷院士、巫致中将军、魏钟铨总设计师等,就是从电子所走出来的。电子所的大起步、艰苦创业为新中国电子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的布局、成长和壮大做出了历史性和奠基性的贡献。电子所是新中国电子科学发展的摇篮。


  "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子所的研究工作被迫延缓或停顿,但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广大科技人员仍顽强工作,冲破阻力,尽其所能,在空间行波管和大功率速调管研制中尤为突出,为返回型卫星、通信卫星、全程火箭试验、水下潜艇导弹发射等国防重点工程的遥测、遥控、通信转发系统配套研制的中、小功率空间行波管,在历次导弹和卫星发射中,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改革开放给电子所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电子所人涅槃奋起,在以需求牵引开展高新科技的方针指引下,集中所内人力资源配置,冲破世俗传统,打破学科门类框框,主动进行大规模内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激发了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研究所在业务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电子所人的大改革大开拓、奋力拼搏使电子所形成了微波成像技术和微波电真空技术两大支柱领域,较快地建成了在国内具有优势的以雷达系统工程、现代信息工程、微波电子工程和高功率激光工程为主的工程发展基地;具有特色的以微波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开放研究实验室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基地。


  回想30年前,电子所微波遥感及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十余人,在极其困难和坎坷的环境下,开展"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总体方案论证及相应关键技术"排除万难,组织了以电子所为核心,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01所、504所的工程技术队伍,攻克了一系列SAR系统及核心关键技术,打破了行业部门壁垒,解决了中国科学院体系大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短板的问题。1997年成功地完成星载SAR模样机任务,在应用示范试验和抗洪救灾等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经过以电子所为核心的成千上万名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奋发努力,一炮打响,1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赢得了我国第一颗雷达卫星的成功,填补了我国航天雷达遥感的空白,也使得至今电子所拥有的空间微波遥感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十几年来,我国发射了十余颗雷达卫星,完美的实践见证了电子所的优秀儿女披荆斩棘、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丰功伟绩。而今我耳边又响起了1997年10月15日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曹刚川上将在听取我的工作汇报时,动情地说:"了不起的成就,不应该低估中国科学家。"


  与此同时,电子所以拓展SAR应用研究为起点,开拓了我国技侦技术新领域,成功地完成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创新的国产化的国家遥感卫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并持续发展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及其相应大型系列遥感地面系统,该系统始终处于领军地位,为国土资源、国防安全保驾护航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四个率先"指引下,电子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设备数量都有大幅度增长,成果累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电子所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年轻科技骨干,当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对人介绍我时说:"她培养了一个院士、一个所长,功不可没。"后来他们有了更大的发展,让我十分欣慰。


  近十年,电子所抓住了国家紧迫需求,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势头迅猛,进入了我国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领域,并成为电子所第三大支柱领域,夯实了电子所在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强势地位,以空间行波管为代表的电子学器件全面替代进口,无人机SAR、遥感接收处理等进入国际市场;在微波成像技术、微波电真空技术、电磁探测技术、传感器和微系统技术、先进激光与探测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六个重点培育方向都取得了好成绩,具有特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电子所发展迅速,现拥有中关村、怀柔和苏州三大科技园区。


  这让我想起1999年白手创建中科院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时,我们以国家战略眼光,在大家还没有完全醒悟过来的时候,首先站出来强调海洋强军、海洋强国的发展理念,组织科研团队率先深入拓展SAR用于海洋观察和解译海洋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开展了我国首批微波成像仿真实验和大规模海上实验。我自己曾两次乘坐我们的遥感飞机登上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和石岛,为海洋水动力观测和目标识别进行探索性研究。同时,我们从不断增长的对地实时观测和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的急迫需求出发,在国内最早提出和论证了同步轨道雷达星孔径成像的可行性和新工作模式,提出运动目标轨迹成像和达到预警的定点大面积观测研究,共有十余项专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9年,在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及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了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基本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在中国科技今日崛起之时为中科院赢得再创辉煌的珣丽前景。


  人生能有几回搏?在我48年的电子所工作生涯里,经历并见证了几代电子所人心系祖国、拼搏奋进的事迹。他们的不停息的搏击,演绎出一篇又一篇荡气回肠的精彩篇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我为能有机会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尽职尽力深感由衷的高兴。


  朱敏慧,78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等职。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