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

银发网 2023-04-03

  摘要 :


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


  我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我们党和国家下决心要搞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办成。"两弹一星"是一种倾举国之力,全力以赴所做成功的事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坚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

曹大均


  最近,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中相当部分是描述我国"两弹一星"情节的,对我这个从事了一辈子"两弹一星"任务的人来讲,感到十分亲切和激动,这里面很多情节我太熟悉了,因为很多我都经历过。我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我们党和国家下决心要搞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办成。联系到现在提出的"中国梦",之所以对其充满信心,就基于这种切身的体会,因为"两弹一星"是一种倾举国之力,全力以赴所做的事情,就是在陈毅老帅当年讲的"当了裤子也要搞"的决心下进行的。


  我试举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来说一下。一是当时为了搞"两弹一星"任务,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不管是军队、政府、大学,只要是"两弹一星"任务需要的,二话不说,一定要支持,像我就是由部队被抽调的技术骨干支援中科院搞人造卫星的。又如我们单位了解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有一名研究天线的专家送去苏联深造,马上就要回国,结果中科院专门打报告给聂荣臻副总理,因为这是广播事业局精心培养的一位天线专家,等于挖了他们的"心肝"一样,但最后广播事业局还是顾全大局,服从了聂老总的批示,广播事业局不但支援了这一位顶尖专家,还支援了一大批无线电方面的技术骨干,我的爱人就是广播事业局支援来的技术骨干。我爱人当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控制室的技术员,是要害部门的骨干,这说明了"全国一盘棋"体制的优越性。再有,当时我们打算建立一个人造卫星制造厂,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中央决定由上海市和铁道部支援解决,记得当时我们所长赵九章亲自带了几个学机械的技术人员到上海去,当时上海市主管工业的书记亲自接待,并让我们从全市的工人中挑选,我们选了100多名政治上、技术上过硬的工人,这些都是各工厂的骨干力量,但都能爽快放人。从这几件小事可以看出,"举国体制"的巨大能量。


  还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当时领导让我负责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直接为"两弹一星"试验基地配套的,项目任务是由聂老总亲自批准的。经过几年的努力,项目终于胜利完成。在1967年经总参、国防科委组织国家级验收,同意定型后列装部队,最后上报聂老总,由聂老总批示投入生产,并指定优先装备"两弹一星"试验基地(当时海空军也需要这种装备)。为了投入生产,总参、国防科委、国防工办、电子部和我们单位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到上海考察一些工厂,我是代表我们单位参加这一调查组的,因为项目是我们研制的,技术上我们负责,所以选哪一个工厂,我们说了算。


  记得是1967年4月,我们调查组到了上海。上海接待我们的同志讲"两弹一星"任务是党中央、毛主席亲自决策的国家最高尖端任务,他们一定大力支持,当即安排我们进当时上海最高级的锦江饭店,第二天就派人陪我们去我们准备考察的几个工厂。经过几天的考察,看了好几个工厂,最后我们选定了一个工厂。当时上海工业组的负责人就把工厂的厂长和技术领导找来,我们一起开了会。负责人最后拍板,我们这一项目由该厂承担,同时让该工厂提出接受任务的计划和需解决的问题。记得当时工厂提出的主要两点,一是缺乏技术人才,二是厂房不够。负责人当场答应分配几名大学毕业生给他们并拍板给了一栋大楼(据说原是一个机关用大楼,"文革"中单位被撤销了,房子空了出来),面貌大改变,一跃而成为上海的一个重点工厂。后来我们还派了技术骨干到工厂,亲自手把手地对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所以1967年一年中我多次出差到上海,一直到产品正式投产为止。而在下厂的同时,当时原子弹试验基地派了8名技术骨干到我们单位来接受培训,以掌握装备的技术工作。-直到1968年3月,这批技术骨干才学成回部队。记得临走时我送他们,他们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上火车前到天安门停一下,他们想看看天安门。这批核试验基地的技术骨干,长年工作在戈壁沙漠,到北京来学习的几个月又专心于学习,根本没有外出游玩过。最后我们单位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我陪他们去了天安门,只短短的一个小时,走马观花,在天安门前合了个影(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然后就送他们上了火车。


  再就是科研用房,"581"组刚成立,如果新建时间来不及,只好到处借房子。如由中科院出面向中央调查部借用了一栋三层小楼(约2500平方米)作为"581"组本部,当年清末时期训练新兵兵营的营房和食堂作为了生活用房,又在国防大学、地球物理所、古脊椎所等处借了一些用房就开展工作了。其间中央曾有意将当时位于东四新建的民航大楼、中科院拟把北郊的917大楼给我们,都因为不适用而作罢。


  到1964年根据中央的三线政策精神,我们决定搬迁西安三线,当时的三线工程代号为"112"工程,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联合发文定为"交钥匙"工程,连当时的施工医伍都是由国家建委直接调吉林省第三建筑公司到西安来执行基建任务的。50000平方米的建筑,只用了一年多,在1965年底即已基本完工,得到了国家计委和建委的通报表扬所谓"交钥匙"工程类似于现在的"拎包人住",即国家不但包了基建,还包了所有开展工作所需的条件,由国家成套总局根据我们提出的要求,统一在全国范围调拨配齐,如为我们附属工厂配齐全部100多台套车床和设备;为我们配套运输卡车、救火车、救护车,实验室用的稳压电源、示波器等通用仪器;甚至连办公,实验用的桌、椅、柜子均全部配齐,真正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大力支持国家的"两弹一星"任务与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凡此种种,这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小部分故事,但已充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两弹一星"任务的概貌。"两弹一星"任务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并震惊全世界,让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太不了解中国人了。现在那些敌视我们国家的人在唱衰中国,国内也有一小撮人配合我们的敌人恶毒地在诅咒自己的祖国。但是我却有信心,坚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让那些敌视中国的人见鬼去吧!中国的强大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注:曹大均,86岁,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高级实验师。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科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