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幼林
摘要:
杨鉴初(1915~1990),气象学家,江苏宜兴人。他是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与业务工作的先驱者,日地关系研究的开拓者,为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及培养气象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还在科学普及事业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杨鉴初(1915~1990),气象学家,江苏宜兴人。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与业务工作的先驱者,日地关系研究的开拓者。1935年毕业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练习班。曾任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观测员、气象研究所技士。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气象局与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中心主要研究人员、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还曾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气象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54篇,专著四本,科普文章十余篇。1951年提出长期天气预报的历史演变法,被称作杨鉴初方法。1958年,他和叶笃正先生等四人合作在Tellus上连续发表三篇论文,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学术水平,深受重视。1959年,他论述了物理气候系统的强迫因子,继而提出“一个太阳活动单元”观念,开辟了“太阳活动与气候”研究方向。50年之后,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表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AR4),把这一研究方向归结为气候变化的自然强迫。杨鉴初先生用三篇论文论述臭氧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AR4印证了太阳活动和臭氧层总量确实存在关系。杨先生十分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他写的《知识丛书》《日地关系》出版后发行达27万册,得到钱学森先生的好评。
在“联心”“联资”期间崭露头角
新中国建立后,杨鉴初进入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50年12月,杨鉴初先生所在的地球物理所与军委气象中心合作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与联合资料中心(简称“联资”),由军委气象局直接领导,办公地点设在西郊公园(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军委气象局内。“联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中长期预报的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制作一年以上的长期天气预报。当时世界上没有制作一年以上长期预报的先例,资料丰富的美国也只做到5-7天的预报,还没有一个月的预报;苏联用历史天气图生成的长期预报也只有3-5个月时效。而国内台站稀少,历史天气图不足。在这样的条件下,杨鉴初先生充分利用仅有台站积累的历史资料,对我国长期天气预报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他于1951年在《天气月刊》发表了《运用气象要素历史演变规律做一年以上长期预报》一文,所提出的长期天气预报方法被誉为“杨鉴初法”,并立即应用于实际预报业务中,《人民日报》曾载文对此做过介绍。
1953年,资料条件得到改善,杨鉴初先生系统介绍了《苏联天气图方法的长期天气预告》,带领一批年轻人结合我国以及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实际,研究苏联长期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独特预报方法。在后来的1959年他又发表论著,从东亚大气环流自然天气季节出发,提炼出我国自己的《季节长期天气预报一个方法》。差不多就在那时,已到不惑之龄的杨先生,还自学了英文、俄文。
1955年“联心”与“联资”两个中心完成任务后撤销,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在“两联”的日子中,杨鉴初先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方面的专家。“联心”与“联资”为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及培养气象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奠定了杨鉴初先生作为中国长期天气预告的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跻身“叶顾陶杨”科学群体中的一员
在回到地球物理研究所后,杨鉴初先生把历史资料分析用于气候研究和大气环流研究领域,与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合作,开创了气候研究联系实际方向,填补了气象学研究的空白,深受国际大气科学界的重视。当时他们四人一起被外界称为“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后来业内也有“叶顾陶杨精神”之说,指的就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无私地团结在一起,为祖国为一种科学精神忘我地工作。后来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叶笃正先生回忆说,当时四人合作完成并在国际著名气象学杂志 Tellus 发表的三篇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陶诗言先生回忆说:“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始终在跟随着世界大气科学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2005年中科院为叶先生九十华诞所举办的庆祝大会上,叶先生致辞中说:“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台戏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绩,而是大家的,是包括‘叶顾陶杨’在内的一个科学群体的成绩。”虽然当时杨先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仍然可以感受到,与他共同创造了那一段激情岁月的同事兼战友的深切怀念,令后代学者感慨。
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杨鉴初先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依靠大气环流演变,最长只能做季节预告,由此开始关注外界强迫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转向并开创了日地关系研究新方向。杨先生把这个日地物理框架称为日地关系。1986年起,杨鉴初先生转入研究太阳活动与臭氧关系,同时关注低纬度云量和磁暴所调制的宇宙线高能粒子的关系。就太阳活动与臭氧关系,接连发表了2篇论文。到杨先生去世16年之后,2007年,AR4认为太阳活动不仅影响全球臭氧总量并且影响距地面50公里平流层温变化,讨论了宇宙线和云量以及物理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响应的复杂性问题。
杨鉴初先生十分重视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其中三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51~1955年),其他发表在《北京晚报》等媒体上,这些科普文章不仅介绍基本知识,并且用深入浅出、活泼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学术思想。他写的《知识丛书》《日地关系》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出版后发行达27万册,对我国日地关系研究,普及日地关系科学知识,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当时就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好评,杨先生去世多年,王绍武先生仍感到受益匪浅。
1989年,经中央批准的中国第一部大型人物词典《中国人名词典》当代人物卷收录了杨鉴初先生简历,在国内外发行。
注:梁幼林,82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科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