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记忆

银发网 2024-02-29

郎一环

  

摘要:

  

  中国地理所迁址北京后,在中科院党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展了若干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域规划、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发展、铁路选线、城市规划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科学考察研究的科技人才。


  

  2020年12月26日,我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暨综合科学考察65周年及所史馆开馆仪式,感受深刻、浮想联翩。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所归属中科院而获得新生

  

  地理所历史悠久,早于中国科学院成立,但其建所过程复杂、曲折,漂泊流离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诞生,地理所才获得新生。

  

  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基金会拨款、黄国璋先生主持筹建的中国地理所在四川重庆北碚落脚,黄国璋任第一任所长,直至1945年9月由林超任所长。1947年6月,中国地理所迁址江苏南京,由罗开富任代理所长。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国地理所。几个月之后的1950年4月,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中国地理所移交中国科学院管辖。竺可桢副院长倡导在中国科学院重建地理研究所并成立筹备处。竺可桢、黄秉维任筹备处正、副主任。1953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黄秉维任第一副所长、代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从此,地理所的管理体制得到彻底解决,地理学科研究获得广阔空间。为便于中国科学院直接统一领导,1958年地理所迁址北京。

  

  地理所成立并迁址北京后,在中科院党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展了为工农业服务的若干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域规划、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发展、铁路选线、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地理所与中科院内外许多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协作,开展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中国农业现状区划》等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工作。特别是,《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首次阐明自然地带性在中国的存在,成为地理学界的经典著作,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的有关部门和行业广泛应用。

  

  遵循竺可桢副院长为地理所确定的“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适应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的任务紧密联系,致力于人-地系统的区域综合研究。以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结构及其利用改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区域持续发展,从而催生和建立了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完整学科体系,引领了中国地理科学、中国地图学、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发展。

  

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而创建了综考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展大规模建设。但是自然资源家底不清,开发利用条件不明,科学资料残缺不全,同时又面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封锁。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委托中国科学院组织由院内外、多学科组成的资源考察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自1951年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进行的综合考察工作有10多项。其中最主要的有:1951年开始的西藏考察;1953年组成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在海南岛及雷州半岛等地考察;1955年开展的云南紫胶考察,于1956年扩大为云南生物资源考察;1953年组织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1956年组成土壤队,进行黄河、长江流域各灌区的土壤测量;1956年开始的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的科学考察;1956年开始新疆综合考察及河西走廊(甘肃)的考察;1956年9月开始柴达木盆地盐湖考察。以上各项考察都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联合多个业务部门及高等学校组成考察队,经多年考察研究工作完成既定任务。其中,黑龙江流域考察为中苏联合组队,规模大、范围广,包括国家建设需要的矿藏资源调查,其他各项均偏重有关农林牧资源考察。中央领导曾亲自接见中苏两国专家、学者,竺可桢不仅亲自领导和主持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而且亲临其他考察队视察指导工作,足迹踏遍祖国大地。

  

  为了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各考察队的工作,1955年6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学部成立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在院内设置一个综考会,专门负责综合性的考察工作,以适应全院日益繁重的综合考察任务。1956年1月1日,在竺可桢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

  

  综考会成立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进入鼎盛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起,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提出的要求,首先继续加强对综考会成立之前已经开展的10多个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考察项目,如黑龙江流域,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黄河及长江流域土壤调查,华南和云南以橡胶树宜林地为主的热带生物资源,西北地区治沙,青甘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及青藏高原、内蒙古、宁夏等大型综合科学考察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行动。重点任务是“查明资源、提出方案”,即以查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为主,同时提出生产力布局方案。其次是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的登山活动配合,开展了特高海拔地区(如珠穆朗玛峰、希夏邦玛峰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这些科学考察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科学考察研究的科技人才。

  

  20世纪60年代,根据《1963一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综考会开展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3项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同时开展了我国西部与北部的宜农荒地和草场资源的综合评价等2个重点考察研究项目。20世纪80年代,根据《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孙鸿烈副院长提出“立足资源,加强综合,为国土整治服务”的方针,在继续进行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的同时,先后开展南方丘陵山区、西南四省区五方、黄土高原、新疆等地的国土资源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

  

  在完成国家综合考察研究任务的同时,自然资源学科建设和机构建设也取得巨大成绩。为了加强对考察成果的综合研究,从1960年起,综考会拟改革单纯组织协调、缺乏研究功能的机构设置,初步拟定设置农林牧资源、水动矿资源和综合经济研究机构。1985年,综考会对研究室进行调整,设置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经济、工业布局、资源信息系统及计算机应用等研究室。至此,综考会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既有组织协调功能,又有综合研究功能,专业相对齐全、更能胜任各种大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队伍。

  

结束语

  

  1999年9月,为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此,两个有着闪光历史的科研单位携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华诞。历史轨迹清晰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兴则国运兴、民族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国强民富的今天,才有了中国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业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祝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永葆青春!

  

  注:郎一环,81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