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

银发网 2021-06-04
陈佩璋
 
痛失英豪夏宇惊,
 
悼恩垂泪胜川傾。
 
隆亲水稻研优种,
 
平施希望社稷耕。
 
孟老一腔肝胆艺,
 
超伦拔萃绝叹争。
 
院芳逸彩双星仰,
 
士祝新天拓世擎。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2、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3、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4、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5、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6、

 

  有关链接:
 
袁隆平的运动情缘:年轻时,他有个"体育报国梦"
 
记者 周勉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
 
  这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人生前曾一直强调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其实,年轻时代的袁隆平,还曾做过一个"体育报国梦"。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7、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左一)酷爱游泳。
 
  袁隆平的母校武汉博学中学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在这里就读期间,袁隆平喜欢上了游泳和球类运动。
 
  1947年,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挑选了十多名体格魁梧的同学参加游泳选拔赛。一开始,袁隆平因为"个子太小"被体育老师拒绝,但他却在出发那天悄悄让一名同学用自行车驮着他跟了去。
 
  老师无奈笑道:"你既然来了,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那次选拔赛,袁隆平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并且在随后的省运会上拿到两块银牌。
 
  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现重庆西南大学)上学的袁隆平报名参考空军,打算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当时全校共有800多名学生报名,但经过36个项目考核之后只有8个人合格,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因为战事缓和,国家需要建设,加之当时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已经参加完欢送会的袁隆平和同学们又被退了回来。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8、

 

  袁隆平(后排左四)被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后,同学们当时欢送合影。
 
  当年,袁隆平还参加过贺龙元帅主持的西南地区运动会。结果在成都美食的诱惑下,袁隆平比赛前一天"吃坏了肚子影响了发挥",最终遗憾排名第四。
 
  "当时排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进了国家队。"袁隆平后来在回忆时打趣道,"飞行员没有当上,国家队选拔把我淘汰了,我是没办法才选择了搞农业。"
 
  游泳是袁隆平一辈子的爱好。为了庆祝与夫人邓则的新婚,袁隆平甚至夜里11点还拉着邓则的手去河里游泳。
 
  为了预防渔民放置的渔网缠住脚,袁隆平专门带了一把小剪刀,然后两人"游了个痛快"。
 
  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后,袁隆平和团队成员每年12月到次年4月都要前往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进行科研攻关。早几年身体状况允许时,袁隆平几乎每天都要去海里畅游一番。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9、

 
  2004年,袁隆平在三亚游泳。
 
  除了游泳之外,袁隆平最爱的体育项目就是气排球了。
 
  "不管在场上还是在场下,他都非常投入,乐在其中。"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回忆,近几年打不动球了,他要么在赛前上场开个球过过瘾,要么坐在场下助威,谁打了好球就大声叫好,碰到哪个打得匡瓢(长沙方言,意思是办砸了事情),"他就在场下哈哈大笑"。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0、、

 

  2006年,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利用科研业余时间打气排球。
 
  进入耄耋之年后,袁隆平喜欢自称为"80后""90后",他喜欢看单位的年轻后辈打气排球,不愿意加入"老年队"。他曾这样形容自己:"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记者曾亲身体会过一次袁隆平对气排球的喜爱。2017年,湖南省农科院举行气排球比赛,有采访任务的记者前去体育馆采访袁隆平。
 
  比赛开始前,袁隆平坐在主席台的位置上接受记者的采访,尽管滔滔不绝,但眼睛却一直盯着场上。
 
  突然,随着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这个时候袁隆平立刻用手把站在他侧前方的记者推开,像个小孩子一样说道:"先不采了先不采了,你让开,我要看球了。"
 
  去年90岁生日的时候,袁隆平坐在沙发上和大家闲聊,他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是郎平,因为女排精神曾经一度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还说,女排精神和他自己的性格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永远不害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1、

 

  袁隆平在传递北京奥运会圣火。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袁隆平被选为了奥运火炬手,并且还是奥运圣火在湖南传递时的001号火炬手。跑完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自己非常高兴,希望奥运精神在湖南、在中国不断发扬光大。
 
  袁隆平逝世以后,不少体坛名宿和运动员表达了哀思。他最喜欢的郎平指导22日晚上在微博上写道: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您心里记着人民,人民永远怀念您。
 
  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写道:送别袁老,您一路走好。游泳名将傅园慧也在微博上写道:谢谢袁爷爷让我们都能吃饱饭,爷爷走好。自由搏击女将张伟丽则用国士无双来评价袁隆平院士。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2、

 

  郎平指导微博截图。
 
  国士已逝。但如此热爱体育的袁隆平,在毕生研究杂交水稻中体现出的不怕失败、永攀高峰的精神,也是贡献给中国体坛的一笔宝贵财富。(摘自《澎湃新闻》)
 
  吴孟超生前最牵挂的地方,誓向肝癌发起"集团式进攻"
 
  记者李晨琰
 
  9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走了,最后留给世界的,是人们雨中夹道相送的幕幕场景,是这位耄耋老人一生追逐并传承的肝胆梦。5月26日,追悼会结束后,车队载着吴孟超的骨灰,回到了他生前最惦念的地方--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这里是他生前坐着轮椅也要常去看看的地方,这里有他生命所系的事业和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十多年前,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接诊量越来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可是排队入院的肝癌病人队伍只增不减。吴孟超急了,不老柳叶刀终有停歇时,若想把中国"肝癌大国"这顶帽子扔进太平洋,需要做的还有更多。耄耋之年,建设安亭新院、成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便成了吴孟超最大的心愿。
 
  落成时创下多个国内"第一",医疗资源辐射长三角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3、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外景。
 
  吴孟超有三个女儿,可他幽默地说:"我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安亭新院,一个是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嘉定区安亭镇墨玉北路700号,400亩的占地面积中200亩为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200亩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吴孟超对此寄予厚望,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目标只有一个:攻克肝癌。
 
  走进安亭新院,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康复楼、教学行政楼等"一气呵成"的医疗用房群,汇成一个巨大的"U"字状。2016年,94岁的吴孟超走上手术台,在此开展了首台手术。他带领助手成功为一名患者切除了直径15厘米的右肝巨大肿瘤。手术室启用当天,共进行了6台手术,涉及肝脏、胆囊、胰腺、甲状腺等部位。
 
  那一天,吴孟超高兴极了。"安亭院区手术室全面开放后,可以同时展开30台外科手术。"当时,他还向患者承诺,以后,每周在长海路院区主刀四到五台手术,至少在安亭院区主刀一台手术。
 
  彼时,刚落成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创下多个国内"第一":这是国内一次建成体量最大的医院;是当时上海唯一一家设有康复病房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国内一次性建成手术室最多的单体建筑,30间手术室全部为空气净化手术室……
 
  如今,五年过去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年均门诊量近20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居上海市各级各类医院首位。以"大专科、小综合"为特色,医院在继续保持原有肝胆外科学科优势的同时,还为沪西,以及江苏太仓、昆山、浙江湖州等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安亭院区集发热门诊和负压病区于一体的6400平方米独栋四层感染病房楼项目已通过评审,待病房楼落成,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临床治疗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治疗
 
  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的眼中,老师吴孟超始终站在开拓创新的前沿,"老爷子永远有下一个目标,永远在忙碌,但他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那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去拯救更多肝癌患者。"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很显然,就是向肝癌的彻底预防和治疗发起"集团式进攻"。
 
  2006年,吴孟超联合六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彼时,吴孟超刚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站在职业辉煌的顶点上,他牵挂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吴孟超建立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同时,便成立了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希望以临床治疗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治疗。
 
  吴孟超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王红阳说,吴老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他常常说,肝癌只靠开刀不行,要做更多科学研究。如果搞不明白肝癌的发病机制,就算把肿瘤切除了,还是会复发。"
 
  一把刀最多能救一个人,一套理论却能挽回千万条生命。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立项申请;2010年12月,又正式批复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2日,项目开工了。这天,吴孟超特别兴奋,九旬老人亲自铲土奠基。
 
  王红阳回忆,身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发起人之一,吴孟超坚持前往工地监督施工进度,车上甚至长期备着一顶他专用的安全帽,"他如同一把锤子,一锤子一锤子打进度"。
 
  不能只做"开刀匠",要做"医学家"
 
  民族的未来,关键在人。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吴孟超很看重,他希望,在安亭新院与肝癌中心,年轻人能得到最好的培养,在医学转化上做出有标志性的成果。
 
  吴孟超曾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名家,而不是一个'开刀匠',要成长为一位'医学家'。"他深知,想让中国的研究水平再上一层楼,仅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庞大的人才群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形成由院士领衔、实力强劲的人才梯队,近三年承担国家及军队、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成为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回首这名蜚声国际的国之大医的一生,从上海长海医院成立独立的肝胆外科,到肝胆外科获批成立"院中院",此后又独立建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再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与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落户嘉定,吴孟超带领中国肝胆外科走向世界前列,用一双手托起无数生命希望。
 
  只要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就要继续同肝癌斗争。"披肝沥胆一辈子,后学们牢记吴孟超生前那段饱含深情的话,"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久?你们以后要继续研究下去,三十年、四十年后,如果你们能解决肝癌的问题,那时,我就在天上看"。(摘自《文汇报》)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藏头诗?七律 痛悼隆平孟超院士14、

 

  人们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献花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