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诚★
2002年5月7日,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一架麦道MD-82(2138号)飞机,在从北京飞往大连途中,因机舱着火燃烧而坠入渤海湾,酿成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大连"5·7"空难,它紧紧牵动着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心,为了尽快查明空难事故原因,公安部在事故发生后,立即组建了由各方专家参与的大连"5·7"空难事故调查组。
5月11日(星期六)上午,空难调查组两名工作人员专程从北京来我所,向时任党委书记和副所长的张涛研究员说明来意,请求帮助协助解决此次空难调查有关技术问题,提出检测失事飞机残骸部件燃烧性能指标的调试任务。张涛副所长当即向两位专家明确表态:"我们单位是国家的研究所,"5·7"空难事故的原因是当前国家急待查明解决的一件大事,协助这一事故调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来完成这一紧急任务,使事故原因早日查明。"因为燃烧性能和热化学专业密切相关,所里将这一紧急任务交给了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15室)热化学课题组(1504组)承担。
张涛副所长在百忙中密切关注测试工作的进行,指示课题组一定要用最先进的仪器和最完善的技术为空难调查组提供最可靠的分析检测数据,并责令我负责对有关燃烧性能测试技术问题严格把关。我接到这一紧急任务之后,立即召集全组人员,说明任务背景及要求,并进行各项工作的具体分配,然后化学组全体成员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责任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一紧急检测任务之中。
我们首先根据燃烧性能测试任务要求,拟定了一个最佳分析测试技术方案,即采用热风分析仪测定试样的热分解温度和热失重百分数,利用氧指数仪测定试样燃烧时所需空气中的氧浓度。通过这两种分析测试方法来准确测定试样的燃烧性能。
当时我们热化学组还没有氧指数仪,而这是关键设备。经多方了解,得知大连市消防指挥中心可能有此仪器,于是我们立即前往该单位进行咨询了解,确认该中心的氧指数仪性能先进,其精密度和准确度都符合测试需求。但仪器重量大、体积庞大,难以搬到我们热化学组实验室来使用,我们决定将样品拿到他们测试中心去,利用他们的设备进行试样燃烧所需氧浓度指标测试。当时组内有一台刚从法国进口的热分析仪,但正在用标准物质进行测试标定,还不能用来直接测试未知空难样品。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决定先用组内已有的一台日本热分析仪作预备检测试验,对空难飞机的残骸部件试样进行初步分析检测。
当天下午,调查组就送来了从空难海域打捞的第一批飞机残骸物件。我们首先仔细将这些物件表面的泥沙清除,海水烘干,制备成适于分析测试的样品。具有丰富热分析实践试验的高秀英老师用组内原有的日本热分析仪做预备试验,初步测试出一些结果。徐芬副研究员和兰考征博士等人则利用刚在实验室安装好的法国热分析仪,进行精确调试标定,紧接着就开始对所有经测试的试样进行精密复测,直到每一个试验都获得稳定可靠结果。我则将准备好的试样,分批分次拿到位于老虎滩附近的消防指挥部测试中心实验室,进行氧指数测定。因为这是表征失事飞机结构材料燃烧性能的关键数据,所以对每一个样品的测试及数据处理全过程,我都一直亲自动手参加测试操作及实验结果的处理计算。
紧张的分析测试工作在热化学实验室的夜以继日的进行着。从5月11日到5月17日,随着打捞工作的进行,调查组先后送来四批,共二十多种不同部位的飞机残骸物件。我们组全体成员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全力以赴的连续工作了十整天,连周末都在工作,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经过对试样反复测试,对数据仔细分析,5月21日,终于将送检的麦道MD-82(2138号)飞机残骸全部试样准确可靠的燃烧性能测试数据提交给了空难调查组。
中国民航总局公安局于5月22日特派调查组组员,我国著名消防专家王希庆来所向包信和所长和张涛副所长传达了中国民航总局对我所在"5·7"空难事故原因调查中所做的工作的真诚谢意,同时也对热化学课题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为国家排忧解难的忘我工作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他指出我所提供的分析检测数据对鉴定失事飞机的各种结构材料性能是否达标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为"5·7"空难这一重大事故原因的进一步准确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验数据。
我们热化学组全体成员,在这件大连"5·7"空难事故原因调查中,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摘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
★谭志诚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